《全球经济史》是牛津大学专门为博雅教育撰写的通识读物,由当代全球经济史学家、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伯特·C.艾伦所著。艾伦探究了地理、全球化、技术进步、经济政策和制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揭示出这些因素以何种方式决定了世界的贫富格局,阐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一直处于不均衡之中。此书就专业难易程度和思想深度而言,不仅适合大学生作为开阔视野的读物,亦适合对经济学有兴趣的普通大众阅读,“是迄今所见篇幅最小、涵盖面广,而又雅俗共赏的经济史著作。”
《全球经济史》主要阐述了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变迁及其背后成因。在艾伦看来,贫富差距始于工业革命,而此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在1500年左右,似乎各国间的贫富差距并不大。”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作者分析认为,真正的原因是英国独特的工资和价格结构。高工资和廉价的能源经济使英国企业可以通过发明并使用新技术来获取利润。为什么秘鲁、津巴布韦、马拉维和印度不采用西方国家的技术,让自己也变得富裕起来?答案是,采用西方技术并不能带来收益。西方国家的发展进程中,高工资水平促使人们发明各种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的使用又推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继续上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显然,唯有科技才能促进人类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而科技研发和投入则是人力资本高倒逼出来的。简言之,艾伦认为是高人力成本和廉价能源催生了工业革命。但是笔者觉得,资本的原始积累不能被忽视。加利福尼亚学派就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欧洲,原因并不是制度或文化差异,而是因为欧洲大陆拥有现成的煤炭资源,并且在全球化进程中攫取了大量财富。中国人的思考似乎总喜欢纠结于文化或制度层面,就像以往很多人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发展的滞后完全归罪于儒家文化。工业革命带来的不均衡生产效率增长使工业生产在英格兰不断取得发展,而印度等亚非国家则出现去工业化。作者认为,工业化和去工业化是造成世界各地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
艾伦还分析了新中国经济的历史转型,并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如果在接下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依旧保持自己在1978年以来的发展速度,它将赶上西方。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和瓦斯科·达伽马完成航海探险之前,中国就是世界第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历史是否真的能完成一个重新回到起点的循环,这是中华民族期待的。尽管艾伦承认“关于发展经济的最佳政策,尚未达成共识”,但是他还是给出了些许建议——“要想赶上西方,就必须在教育、资本和生产率这三个方面缩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