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银行该是什么模样?
2015-04-13    作者:郑渝川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银行业其实一直在变。维萨(visa)创始人、荣誉首席执行官迪伊·霍克在《混序:维萨与组织的未来形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就曾指出,现代企业依赖严格的流程控制、精密的内部管理、科学的绩效考核,当受到快速变化的外部现实的冲击后,绝大多数企业仍将力图坚持现有体系、流程、制度的有效性,甚至拒绝承认外部变化,这就是所谓“不惜扭曲未来的实质来延续过去的形式”。

    迪伊·霍克早在1980年代就指出,银行业乃至一切行业,都将从依据主从关系构建的大金字塔式组织架构,变成由半独立而平等的个体联合组成的组织架构,不完成这样的转型就无以生存。

    事实证明,迪伊·霍克的设想与预期,都是正确的。维萨(visa)的诞生背景是,二战后,全球金融领域数据激增,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数据分析来适应业务需求。而今,维萨等数据处理企业处理的数据,数量之大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且还在以指数级的规模增长。飞跃发展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推动可实现的数据处理能力,有了同样的飞跃,而因此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世界已经越来越远离银行家所熟悉的面貌。

    今天的银行家已经不能回避这样一些问题:银行是否还需要设立分行,会不会出现一个无现金的社会,银行会因为网络化而变得更加脆弱和不安全吗,银行业务拓展到新的终端渠道能否因此满足客户的新需求……

    英国金融评论家克里斯·斯金纳长期研究银行业的数字化改革问题,经常受邀为BBC等英国主流媒体就银行业主题发表评论。他所著的《互联网银行:数字化新金融时代》一书最近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以他自己的理解为读者解析了以上一些重要问题。

    迄今为止,银行业仍然以实体分行和网点数量作为评价一家银行实力的基本指标。斯金纳指出,到了数字时代,实体分行和网点仍然有存在价值,但如果不能整合为可以向客户提供数字化服务和传统服务的分销节点,就会反过来变成银行的负资产。数字时代,银行只需要一种渠道,即基于IP技术建立,整合传统的电话服务中心、ATM、实体分行、网站、移动银行,统称为数字渠道。也就是说,实体分行和网点的价值,在于能否协助改善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事实上,即便是当下,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银行也完全可以不设立实体分行;很多传统银行也已经开始关闭部分分行,而将保留下来的分行转型成为类似于咖啡吧的咨询、销售中心,新设立更多的自助服务网点。

    数字渠道,适应的是与过去的银行业务完全不同的新的金融服务需求。要满足客户需求,银行就必须打通过去根据不同产品分层建立各自渠道的方式,打通各类业务,使之重新组合为各类模块,供客户依需使用。银行需要利用移动数据,在征得客户同意后挖掘其数字足迹,为之主动提供全天候的个性化银行服务,比如,客户在购物时,将可以获得银行提供的多种类型的抵押贷款方案建议,后者还将提供便利支付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银行必须是以人为本的银行,而非一些人所认为的完全自动化、机器人银行。互联网银行要通过互联网与客户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变过去向客户提供个人财务管理的借贷模式服务,为移动财务管理模式的全方位便利化服务。互联网银行应建立起社交媒体战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向客户和其他受众提供资讯、专业咨询等服务,不要总想着从这个环节赚钱,因为社交媒体战略旨在改善银行形象,建立起与客户之间的社交关系。互联网银行也必然需要成为更为专业、更有友好、更为迅捷的数据处理企业。互联网银行的核心资产就在于数据,必须小心应对的问题则是数据安全管理。

    更加以人为本、更为注重社交网络和数据处理安全,这些对今天的银行都意味着巨大的挑战。书中指出,银行需要在风险评估、交易处理、产品制造和零售服务等方面对现有业务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彻底改造银行前端和后端运行模式,主动寻求与谷歌、亚马逊等企业的合作,塑造更为开放的企业文化。斯金纳还指出,未来的互联网银行将很可能提供免费的管理和交易服务,主营收入中的手续费和利息收入会大大下降,更多的是向中高端客户提供账户聚合服务、专业化的金融咨询服务、风险管理服务等服务收费。

    斯金纳认为,银行应该感谢谷歌、苹果和脸书,因为这些公司帮助客户创造了随时随地与任何人分享的能力,银行需要借鉴其理念和方式进行自我重构。书中为此提供了波兰的mBank等多家新型互联网银行的翔实案例,以mBank为例,这家银行向客户提供搜索交易记录、通过社交网络账号等方式便利支付、以电话号码或社交网络账号登录银行账号、随时随地的在线视频或音频咨询服务等200多项新服务。“如果银行不去做这些事情,那么像苹果和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就会去做。”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的银行要转型为互联网银行,应当站在苹果、亚马逊等企业的角度思考,设想苹果、亚马逊们会怎么切入银行业务领域“分蛋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与扎克伯格一起读书 年轻CEO的新年计划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 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频道精选:
· 【思想】清理涉企收费别成“割韭菜” 2013-06-14
· 【读书】如何保持持续的专注力? 2015-04-02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最大国有林区直面停伐阵痛期 2015-04-13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