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比特流改变的城市和我们必要的警惕
2015-01-21    作者:杨吉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大数据、云计算、无人驾驶、智能传感、物联网、移动互联……如果把这些科技元素用于城市建设和治理,又会怎样?

    人们在努力构想未来城市的样貌,并冠以“智慧城市”之称,即便它一度是抽象的、不明觉厉的。后来人们尝试着去做一种实验,例如,由柏林公共艺术实验室发起的“链接城市”将公共空间的运用延伸到建筑立面上。在城市找一块建筑立面,将它当成屏幕,市民站在屏幕前聊天,他们谈话的内容不时被投影到屏幕上,如果不喜欢投影上的内容,还可以用电子弹弓向屏幕发射小炸弹。借此,我们看到的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数码化呈现,虽然它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由民众协同参与的公共艺术品,但它鲜活地诠释了什么是“民主”,如何将“建筑物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还给市民”。

    在去年末(2103年12月)发布的《未来5年的5大预测》中,报告的起草者IBM提出未来的城市将会帮助居民更好地生活,其中一个体现是:“移动设备和社会化的互动,可以帮助市民和城市领导对话。”这亦是城市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民主诉求。在业内,IBM最早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从地球到城市,这位“蓝色大象”引领信息产业趋势的同时,也描绘了城市化的未来进程。其在“预测”中提到,“预计到 2030 年发展中世界的城镇人口将占全球城镇人口的 80%,而到了 2050 年,全球人口的 70% 都将是城市人口。在高速的城镇化中,唯有自动化才能进行城市管理,通过学习城市居民的需求、喜好、所作所为以及迁徙,智慧城市将可以实时理解数十亿事件的发生。”

    以上几种,大抵是迄今为止,我们习惯谈论的有关智慧城市的样子。然而,到了《智慧城市》,城市规划专家、硅谷未来研究所主管安东尼?汤森却揭示出了一番景象。诚然,过去由水泥、钢筋、玻璃、电线杆等组合而成的城市风景,已不可避免地具备过去式的意味,取而代之的是由移动网络、智能终端、云存储数据库等构筑的全新数码疆域——一如威廉·J·米切尔笔下《比特之城》所描绘的那样。但对汤森来说,智慧城市远不止这些。他敏锐地观察到当城市化遇到数码化,社会文明被全新定义的同时,技术弊端的麻烦也随之而来。相比较其他有关“智慧城市”的作品,尽是一味乐观地憧憬、展望,汤森却像一个人文主义者,在书中不时地流露出反思和忧虑的情绪。

    对于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到底“城市的未来,应该要是什么样子”,安东尼·汤森在展示完玲琅满目的当下最新科技前沿(成果)后,实际上并未作出正面的回答。他关心的重点实际上是,从传统财富上的贫富差距、到信息化时代的数字鸿沟(数码上的“贫富差距”),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时难以解决的数字困境、技术难题,人们面对智慧城市自身存在的致命缺陷时,又该如何应对、何去何从?

    就像宫崎骏作品《风之谷》中的巨神兵,终因不堪自己的重量而崩坏,那么问题来了,智慧城市本来就存在隐私泄露、链接一切的风险、监控市民等隐忧,这些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正视乃至重视的课题。甚至,安东尼?汤森毫不讳言这场世界各国政府正致力于的“数字化努力”的战略中,城市中的穷人往往承受最巨大的风险:“在这场新的运算武器竞赛,贫穷阶层将受制于那些在远端进行测量与控制的人。”

    所以,有必要从根本上反思“智慧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有哪些本质特征?它的价值取向又有什么?

    城市,是工业化的结果;而智慧城市,是信息化的产物。智慧城市是都市的2.0版。在过去,城市的意义在于规模、协同。现如今,智慧城市追求的是集约和智能。对中国而言,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和单纯追求GDP的恶果已经表现出来了,比如说,造成的生态污染的问题、工业病、食品安全的问题。它们通常是为了手段而忘记目的,为了生产服务而忽略了人的本位,换句话讲,事情做着做着忘了初衷(意义层面),难得善终(结果层面)。在这一点上,智慧城市力图摆脱传统城市治理的旧习,而利用科技的成果,做到尽善尽美。

    以大数据为例。它能帮助城市治理者更好地聚焦做事的目的,也即价值。用大量的数据为依托告诉领导者、决策者,事实方面有什么,而不用去太在意想象中的为什么。这就是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所说的大数据思维的转变,从“因果链”到“关联性”。有数据做强有力的参考,政府就可以自然地考虑市民需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比如说,过去当在做城市建设的时候,事先有很强的主观规划性,有很的人为组织性,安排了很多资源,但是一旦利用价值意义来衡量,它们就是业余的,也就是说这个是拍脑门决定的,是一个抽象的为人民服务,或走群众路线。道理很简单,它没有一个专业的系统来校正你做的事是否符合意义。而到了智慧城市发展阶段,则有所不同。首先要建立一个专业化、数据化支持的意义聚焦系统,也就是建立一个目的和手段链接在一起的系统,这便是大数据的价值所在。进一步说,到底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都是“有据可循”的。人们不会浪费资源在一些决策者以为需要、事实上民众不需要的东西,这就是讲实话、办实事,也是切实有效的为人民服务!

    以信息为决策,以意义为导向,以民众为本位,这便是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安东尼·汤森的《智慧城市》无疑在理论和案例范本上为我们指引了城市未来的方向,但真正终极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与扎克伯格一起读书 年轻CEO的新年计划
· “不读书”与数字化时代的读书
· 叶华《画笔记:战争•人》读书会
· 扬•马特尔与总理的寂寞读书会
· 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频道精选:
· 【思想】换挡而不失速是最佳政策目标 2013-06-14
· 【读书】移动互联世界的六度嬗变 2015-01-20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互联网医疗成撬动医改顽石杠杆 让患者掌握主动权 2015-01-2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