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书是愉快的,这是涂子沛先生的新书,也与他第一本《大数据》一样,我一气呵成地读完。
美国的独立与宪政、扩张与夯实、创新与制度,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进程,不过200多年,我们可以用各种维度来梳理,不免老生常谈。从大数据起步,居然别开生面,令人欣喜。涂先生善于讲故事,在他的演绎中,大数据所奠定的一个个里程碑令人信服地在繁杂错乱的社会文化与伦理的演化中挺拔而出。
数据思维以泰勒模式在100年前统御了美国企业与产业管理之道,也在半个世纪前以戴明模式契合并促进了日本企业全球竞争的能力。对于大而化之、不谙“数目字管理”(黄仁宇言)的中国民族而言,这个突然降临的大数据时代,我们如何应对,如何起步,又如何融入?
涂先生在本书中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许许多多深入的思考和有见地的观点。他深思熟虑,用语殷殷,穿行在中美两国的历史中,努力发掘各个大数据改变观念、改造社会、改革制度的故事,无论人与事件,都是栩栩如生,发人深省。从商业运作、社会治理到技术创新,我们都确信大数据不可或缺,必须开放,面向全球,更要面向我们自己。我们也甚至同意要如涂先生所言,努力“把科技符号变成文化符号”。
本书十分厚重,但读下来,还是令人意犹未尽,我认为还可以发展出第三部分,即大数据的市场基础(或机制)。大数据观念不只是明智领导的选择,也不只是精英人士的忧患意识,更是千千万万人能够在一个稳定而宽容的创业环境中的竞争过程。我们需要郭为林杨们的披荆斩棘,需要政府官员们的视野通达,更需要去中心化的开放市场,允许创业者、投资者与消费者真正将大数据作为资产、资本和生态空间去开发、增值和交易,而不是简单视其为工具和便利。
大数据可以承载信息、知识和历史,而信息、知识和历史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平台、资产和财富。大数据可以梳理历史,可以颠覆现实,当然就可以创造未来。
停留在思维和观念的大数据是无解的,创造大数据社会是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行动。这本书让我们有目标有信心,也给我们创新的无限空间。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