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二战后成功实现了经济腾飞,工业研发与科技创新活力为世人称道,涌现出一大批全球知名的电子、电器、汽车企业,甚至一度威胁到美国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但在198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从失落的五年,到失落的十年,再到失落的二十年,失落周期不断延长,很难终结延续的颓势。之所以长期陷入萧条,与日本社会的老龄化、政治与社会体制以及商业与金融体系的钝化都有关系。这期间,每一任日本首相都试图扮演改革者,却很少能够坚持起码的一年,很多改革举措一经提出就受到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击,导致首相不得不黯然下台。
2001-2006年担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因其任期内造成中日、中韩关系的大倒退,铺平日本走向“正常国家”、放弃和平宪法的道路,一直受到邻国的强烈批评。这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小泉作为改革者的形象。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小泉在外交问题上的强硬作风,与其推动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强势如出一辙,如果没有那样的强势,日本的改革绝无可能实质性推动。小泉任期内成功推动了日本的不良债权与金融再生改革、邮政民营化改革,部分实现了地方财政体制改革,尽管这些改革的直接成效并不明显,却起到了让日本经济止跌回升的作用,重塑竞争力与活力的积极作用。这也是特立独行的小泉在日本国内始终拥有超高人气的根本原因。
小泉经济改革的“总设计师”、小泉的“经济大脑”,就是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竹中平藏。这位庆应大学教授,在应邀加入小泉内阁后,先后担任日本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金融担当大臣、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总务大臣和邮政民营化担当大臣,成为日本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处置、地方财政改革、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的主操刀手。应该说,竹中平藏推动的各项改革,都充分反映了小泉施政“快刀斩乱麻”的作风,强势推进,打了反对改革的利益集团一个措手不及,以造成既成事实的方式迫使对方配合改革,但也因此造成了日本社会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部分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因邮政民营化改革和地方财政改革大幅降低等问题。
竹中平藏所著的《读懂改革逻辑:竹中平藏的实践经济学》一书,近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引进出版。这本书的日版原名是《战斗经济学》,直观反映出小泉、竹中经济改革的风格。在书中,竹中平藏披露了日本经济改革历程和政策实施背景,总结了改革得失,这对于正在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我国有关部门和地方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竹中平藏还结合自己身兼经济学家与政府经济改革前任主官的双重身份,就经济学如何更有效应用到公共政策,超越经济学知识与原理和现实政策之间的阻碍提出了富有见地的看法。
全书第一章介绍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解释了政府为什么必须促进经济增长、为什么不能像经济学家常常强调的那样对经济放任不管。但竹中平藏也指出,那些赞同政府干预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者)也往往夸大了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所能起到的所谓“乘数效应”拉动,恰当的干预必须以市场出错、市场调节不会发挥作用为前提,不能滥用。
竹中平藏在获任日本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后,着力削减巨额财政赤字与不良债权。削减赤字会降低政府持续债务负担,这是几乎人人赞同的政策思路,但一具体到缩减某方面的公共支出或人员经费时,改革很多时候就会陷入强烈反对。而政府在降低不良债权时,更会受到很多专业人士(金融行业从业人员、评论家)的批评,竹中平藏认为,随性恣意的批评很多情况下忽略了政府内部具体负责政策制定的复杂性和可行性,或者干脆就是经济学教条的随意阐发,这必然只能降低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的可靠声誉。竹中平藏强调,经济学家和评论家都应基于实际政策的决定流程展开政策研讨。
书中第四章通过日美两国的产业政策对比,对日本政府长期实行高税率、投资税收抵免幅度较小提出批评,指出这是导致日本在与美国等国家开展产业资本聚集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竹中平藏对日本相比美国等其他工业国家,更加依赖政策性金融手段的实际作用也表示怀疑。
竹中平藏总结了日本政府推行的地方财政改革的成败得失,指出分权改革如果不能实现中央及各级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各自对应,就可能造成获得更大权限和资源的地方拒绝承担公共服务的责任,并大肆滥用经费。他以日本北海道的夕张市在地方财政改革后,迅速陷入破产为例指出,地方财政制度必须尽可能设置得单纯明快,要能够让中央和地方官员及公众清晰了解责权利关系,对权力和资源的运用形成必要的约束。
小泉、竹中经济改革的最辉煌成就,就是迫使日本国会通过了此前被认为根本无法成功的邮政民营化改革草案。这项改革在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也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不满,竹中平藏在书中也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