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向中国朋友隆重推荐这本新书,我真是深感荣幸。将近 20
年前,奥托·夏莫和凯特琳·考费尔两人从德国来到美国,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组织学习中心。我们共事至今,而该中心也成长为国际学习型组织学会(Society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SoL)——索奥全球。在此过程当中,两人的工作也凝结为一个与索奥全球并驾齐驱的变革领导者全球网络——自然流现学院。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也有幸共同将这些前沿的理念和变革方法带到中国。虽然这个项目还处于萌芽阶段,不过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果还是十分鼓舞人心的。此外我也相信,只要中国商界和社会企业家们以及政府领导人使用这些工具来培养自身的技能,他们就会以卓越的表现持续提升基于觉察力的系统变革生发场域,所有人都将受益。
这个正在生成的场域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哲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又是什么?它与那些更常见的变革方式相比区别在哪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思考的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的本质。
在当今世界,到处都充斥着深刻的系统问题,现有机构和领导力框架的能力完全不足以解决。全球气候失衡,生态系统被破坏,重要自然资源被滥用(比如渔业、森林和水资源)
,贫富差距在日益加剧。数十亿人口有着提高物质生活标准的合理愿望,然而物质增长又在持续逼近自然环境的极限。虽然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些系统挑战的存在,但首要的一点是要认识到,这些都不是人类刻意为之的结果。没有人想刻意制造出气候变化、物种灭绝、全球性贫困、社会动荡和冲突。所有的问题都是当今商业、政治、金融、教育系统运作和互动造成的。简言之,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始料不及的后果。奥托·夏莫将其精准深刻地描述为
“个人意愿与集体结果之间的鸿沟”。
这种意愿与结果之间的鸿沟可见于系统的所有层面上:家庭、公司、工业、城市和国家——即使中国这样成功的国家也不例外。中国在几十年间就使亿万人口摆脱了贫困,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目前也同样面临着社会和环境的不平衡,威胁着其持续发展的进程。而这种正在生成的、基于觉察力的系统变革场域可以化解意愿与结果之间的鸿沟。
塑造当今世界的系统之所以如此运作,原因还是在于人类的运作方式,即人们思考和互动的方式。工业时代在重塑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思维模式的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至高点,而这些又都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所有的机构里。公司的管理者们只考虑产出和经济效益,
却几乎不考虑这样做会给周围的人、
社区和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公司变成了制造利润的机器。学校也似乎成为了制造“毕业生”的流水线,而忽略了要关注学生的人性化发展。政府机构也如出一辙,空有一腔为国为民的抱负,实际运作起来却略显狭隘,各自为政。政府的本意是服务于民,然而实际上,却为民众增加了很多社会问题,最后又无力应对问题的系统根源。
如果只想要改变系统运作的方式,而没有想到要去改变形成这些系统的思维和行动习惯,无疑是不明智的。这正是基于觉察力的系统变革所涉及的领域:首先帮助那些形成系统的个体、团队和网络来转变思考和行为模式,使其变得更有系统性,
进而再转变影响我们生活的系统。这种方式整合了变革的“内在”和“外在”双重维度,目的在于得到更加根本和持久的改善,这也是它与大多数变革方式的区别所在。
《U 型理论》(Theory U) 以及本书为启动和持续推进变革提供了指导性理念以及实用工具和方法。例如,
“学习之旅”这类工具使得人们能够直接“感知”他们意图转变的系统;又如“伙伴影子学习” (peer
shadowing)能够帮助人们切身体会处在系统中其他部分的同事的感受;还有“案例诊断”展示了团队成员如何帮助彼此更加打开,接受解决难题的新方式;
“快速塑造原型”则可以帮助人们将洞见尽快转变为行动,在面临复杂问题时通过实干进行学习,从而开发技能。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合作过的中国商界和政界领导者都已经卓有成效地将这些工具应用于实践当中,多年来毫无进展的系统难题在数月间就得到了显著的缓解。这些理念和工具同时也具备了深远的觉知吸引力。我们听到有着
20
年实践经验的资深管理者说“打开思维和心灵”对于新变革方式的能力开发,对于自己和他人做出新的承诺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对于中国大多数管理者和变革型领导者们来说,这个项目还是新生事物,但我们坚信一旦开始采用这些理念和工具,他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充满觉知、自然而然的过程。
对于熟悉《第五项修炼》
、系统思考以及组织学习工具的中国变革领导者来说,你们会发现在此基础上打造的自然流现工具,更加清晰地阐释了觉察力和意愿中的潜在转变的重要性。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这些理念阐释得不够明确,因为那时我们了解得还不够深入,此外还担心忙碌的实践工作者们可能无暇顾及这样的哲学话题。然而今日形势已有所变化。而自从有了《U
型理论》和《U
型变革》之后,我们的理解程度更上一层楼,并且也知道如果忙碌的变革领导者们所追寻的是深层次的变革过程,那么这些正是他们需要的方法。这些变革领导者们深知,在人类目前所处的时代中,个人发展和才华横溢的个体领导者已经远远不够,如今,真正的要点在于集体领导力和集体修炼。
多年以来,南怀瑾大师一直是我的老师。尽管他于 2012
年过世了,但他的教导我依然铭记于心。记得最后拜访“南师”的时候,他曾说过:“集体的因果业力是无法由个人英雄行为化解的。”
“集体的因果业力”真的是对当前困境的精准描述。我们继承了一整套结构、理念假设和运作方式的现行系统,并把这些传递下去,体现在学校、商界、政府、市场和媒体中。
西方对“因果业力”一词有着很大的误解。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这个词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因缘”
。事实上,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看,集体层面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我们所创造的一切已经不只是存在于一位领导者(或领导者们)的一生中,而是会直接通过形成体系的文化、语言和惯性思维传承下去,并且明显可见于人们的言谈、举止、着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才能使这种“集体的因果业力”正向进化,从而让创造出的社会系统越来越有能力为人们带来福祉,弥合个人意愿和集体结果之间的鸿沟?运动员们和乐队成员们都十分明了集体修炼的重要性,他们很看重团队学习以及打造共同愿景。然而,当谈到公司、学校、城市和政府时,我们对相关领域却知之甚少。
而 U
型理论的工具代表了此方面的巨大进步,因为它们能够在系统的多个层级上实现共同感知和共同创造,从个体到团队再到大型社会系统。这样一来,这些工具就足以应对当前变革方式中的两大局限性:规模和意识。经济进化矩阵图(见第
3 章)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它同时整合了所有社会层级以及数个觉察力和意识层级。
奥托和我会继续与中国的优秀同事们合作,测试并改善这些理念和工具。接下来,我们希望很快就能在中国为这个项目共同创建一个创新中枢,本书最后一章已经有提到。此类创新中枢能够营造出支持空间,应对规模化变革的挑战,同时也可以使人类发展与意识的作用在多元化背景下得以凸显出来,很多全心投入的个体和团队正在此背景下致力于解决中国最严峻的一些问题。从我们过去这几年的经验来看,中国一定会成为这个方面真正的领军人,并且假以时日,也一定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创新。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读者明白,为什么在此时此刻推荐这本新书让我如此地兴奋。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在
21 世纪的今天,它将开创旧工业时代的一个新篇章,还是帮助我们踏上一条全新的旅途,结果令人期待!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索奥全球学习型组织学会创始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