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里根经济学”,到克林顿、小布什两任总统推动的亲商经济政策调整,美国经济因此出现了长达20多年的长期繁荣。经济持续快速繁荣也使得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不再那么引人关注。这期间,不少美国经济学家继续兜售以“里根经济学”为内核的原教旨市场经济理论,很多人甚至认为政府干预和监管压缩得还远远不够,也没有彻底废止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工会和工人的集体谈判权等被视为妨碍市场自由乃至全民福利的机制设置。
实际上,不惟在美国,在我国也有经济学者通过纸面上的一番演算论证,提出最低工资标准、工会和集体谈判权与劳工福利负相关的观点。推而广之,这些学者认为如果能够最有效的削除政府干预和社会约束,市场自由将会带来更多的发展成果,平民、劳工也可以通过所谓的“涓滴效应”获得利益增量。
纸面推演是一回事,政策的实际后果又是一回事。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引进出版的《劫贫济富:美国经济数据背后的真相》,以美国经济最近几十年来各类翔实数据为依据,汇成数十幅曲线图,以清晰的视角将数据背后的政策后果娓娓道来。这本书的作者乔希·比文斯是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专家,还在美国公共电视网、CNN、路透社、BBC等各大电视和电台媒体担任经济问题评论员。
乔希·比文斯以数据指出,里根政府乃至更早的尼克松政府以来,美国几十年间的最低工资仅仅上调过微不足道的几次,实际价值还在不断下滑;这期间美国各大行业的雇主都加大了对工会的打击和抵制力度,美国政府采取的是默许纵容态度,也不干预那些拒绝企业内部组织工会的公司的违法做法,工人集体谈判权开始变得形同虚设;美国政府通过美联储还接二连三以抵抗通货膨胀为名,牺牲充分就业,造成失业率持续走高。这些政策(导向)的叠加效应,最终让美国的财富分配不公平程度迅速拉大,收入增加最迅猛的是最富裕家庭,接下来是中等收入家庭,而低收入家庭所能获得的支配收入的实际价值发生了贬值。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01-2008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至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几年间,美国的资产泡沫指数走向了历史高点,上段所述的几项政策(导向)还在持续,经济政策“成功”的将美国中等收入家庭的大量财产吸纳到金融衍生品等“危险”市场,社会投机风气盛行。数据显示,美国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在这期间也呈现了加速,“人人都在富起来(如果不考虑通胀和资产泡沫),只是有钱人富得更快一些”。乔希·比文斯指出,如果以家庭实际中位收入替代平均收入,就能更清晰的看出愈加严重的分配不公平。
全书在开篇对美国政府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政策提出了严厉批评,将之概括为“长期忽视处于弱势地位的工薪阶层”和“对特权阶层关照有加”的组合版本。这样的政策导致了经济的短期泡沫化增长,无法实现持续稳健,且不断加大社会负担。接下来,书作者对导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政策进行了细致分析,分别对照了各年度的就业率、失业率、贫困率以及医疗保险、财产净值等数据。
对于奥巴马政府在金融危机后采取的救市和振兴政策,乔希·比文斯仍以数据揭示了政策本身的缺陷——《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方案》中,减税成为了最大的一个单独部分(4160亿美元),这就与小布什政府的政策导向没有任何差别,而被外界寄予厚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总额的15%(1740亿美元),根本无从起到奥巴马政府所宣称的充分促进生产、就业的作用。
书作者在全书结语部分指出,一个可信赖的经济,应着眼于提高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生活水平。首先,需要提高最低工工资的价值,使之与物价指数挂钩。第二,要加强劳工保护,切实维护工会和劳工的集体谈判权,从法律上保证劳工的退休与医疗保障。第三,美国政府应督促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将充分就业纳入政策目标。应该说,乔希·比文斯的这些主张没有什么新意,但经由这本书提供的完整、客观数据佐证,确实要比部分学者的纸面推演和理论阐释更具说服力。书中多处以中位数核算替代平均值,以更客观反映经济和社会公平性的分析论证思路,对于今天的中国显得很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