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国学,要了解国学?笔者赞同书画家、国学家范曾在《国学开讲》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国学可以帮助国人解决心灵问题。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心灵问题,首先是指文艺复兴后,随着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压倒宗教神性,在率先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社会的西方出现的。特别是在20世纪后,科学管理、流水线作业进一步异化了作为劳动者的人;而两次世界大战更是让西方人意识到文明社会的理性存在极大的脆弱和苍白。
西方式的心灵问题,在西方社会已经受到了近一个世纪的高度重视,文化、宗教都迎来了全面复苏,更多人有了信仰。但心灵问题在中国社会又以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严格意义上讲不存在宗教神性,有着世俗化、以儒释道文化精神建构的社会和文化传统。近现代以来,这个传统被打破,更被确立为科学、进步和革命的对立物,中国人要比一个世纪之前的西方人更为执着和冲动的拥抱工具理性。也正因为如此,近些年来,都市化、工业化发达的地区,人们深切感觉到空虚和无聊,人际、社区和社会信任非常稀薄,而在都市之外的乡村,同样存在令人扼腕叹息的人情冷漠。
国人需要补科学课,也有必要重温国学。国学的范围大体包括儒释道的部分经典,以及书法、绘画等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中国文化从思想观点,到文化艺术形式,都具有极强的内敛性,体现着一代又一代的先哲的思考成果。中国文化体系(国学体系)当然也因此表现出其弊端,即归纳演绎的不足,抑制冒险创新,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们现在的最大问题在于心灵问题,偏离了本土文化传统的至善、内敛和中和。
《国学开讲》从学习国学的入门方法、阅读范围,以及体悟汉字之美讲起,再分别讲述儒家、道家、佛家和中国书画。范曾将儒家经典,称为中国人的尘世修行路,这是有道理的。《易经》塑造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思考模式,这部伟大经典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维从巫术宗教中脱离之后,才得以诞生的。而孔子则将天道带入人间,强调个人的修为,将仁者的核心价值确定为忠恕。《国学开讲》花了很大篇幅来阐述孔子的学说,正是因为孔子的学说为尘世众生提供的是心灵指南。
孟子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将人格化的道,提升到政治伦理要求。范曾也指出,孟子不仅提到了人们通常熟知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阐发了“性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集义养气”、“尽心、知性、知天”等思想。这些观点很难截然与道家、佛家乃至西方哲人的思想分开,可谓殊途同归。《国学开讲》在儒家一讲中,对《中庸》等儒家经典的阐发,也非常精彩。
老子提倡无为,目的是无不为,实现天下的清明治理,符合宇宙规律。而庄子的看法是,人的本体需要与自然本体结合,目的是实现心灵自由,套用近代以后的时髦术语,就叫做追求人格独立。老庄道家思想长期被视为消极化的人生和社会观点,直到罗马俱乐部发出世界能源和环境警报后,可持续发展实践蔚然大观,东西方社会才开始重新认识老庄道家思想的价值。范曾在《国学开讲》书中将庄子解读为对科学、对未来提出限制性的“先知”,并不牵强。
佛家的道理博大精深,内核就在于“空”,强调生生不息,轮回不断。范曾对佛家的多部经典做了通俗化解读。在《国学开讲》最后一讲中,他讲述了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历史、特征、艺术价值(欣赏之道)。值得一提的是,在介绍中国绘画时,范曾还简要叙述了西方绘画,对照了中西绘画艺术各种流派的艺术风格。
范曾在书的结语中谈到,“国学的智慧,能给我们当代人纠结的内心和面临的困境找到一些答案,哪怕是局部答案”。他并没有强调自己对国学的解读就是权威、唯一的阐述。学习国学,阅读国学,不是让人陷入故纸堆而对当下、对科学、对外界采取隔绝态度,而是希望通过他的努力引领更多年轻人进入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之门,去领略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先人思考智慧成果,给心灵找到一个安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