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国经济史的立足点
从钱穆先生讲稿《中国经济史》谈起
2014-07-03   作者:徐瑾  来源: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变化之中,制度变化维系于观念变化,而观念则植根文化。

作者:钱穆 讲授 叶龙 记录整理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我曾说钱穆先生《中国经济史》类似沧海遗珠,得来偶然。我本没有资格评价钱先生为学,而且这本《中国经济史》也并非专著而是讲稿,但从阅读兴趣与研究兴趣出发,也想谈点心得。最近不少评论包括一些朋友说,钱穆《中国经济史》也未能走出传统经济史“食货套路”,甚至每每以台湾侯家驹先生的《中国经济史》的颇具框架作为对比。对此,我实在不能苟同。

  读书亦如做事,管理预期非常重要,而作为读者,应该也有读者的素养,那就是有能力裁决作者最有价值之处善加学习。经济史并非钱穆专长,其定位也是国学,所以如果希望从钱著《中国经济史》中看到现代经济学框架本来就是南辕北辙,应该知道,钱著最大的价值就是书中的文献以及点评,如果一味以现代经济学框架对应,无异于买椟还珠。

  上述批评,实在有点类似钱穆先生所言,过去中国学者研究历史之缺点,除了史学与经学不兼通,更在于用西洋历史模式结论套入中国历史,“如西洋有罗马奴隶社会,但中国没有。又中国之皇位为世袭,传其子孙;罗马则不然。英国则可传女儿。故中西历史大相径庭,中国之历史实应让西方人作参考。”

  钱穆先生一生并未上过大学,少年因南京钟英中学停办而辍学,“年十八岁,即辗转乡村,执教谋生”。但这个高中没毕业的乡野少年却从此走上自学之路,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在十多年后以《刘向、歆父子年谱》轰动学界,与当时已功成名就的胡适先生并称国学领域的“北胡南钱”。支撑其一路所行,大致还是其学生余英时先生所言“一生为故国招魂”,安身立命之本还是文化。

  回看钱穆的时代,他对于经济史的探索和贡献也只能于此了,正如他在《中国历史研究法》所言,“我们治中国经济史,须不忘其乃在全部文化体系中来此表现。若专从经济看经济,则至少不足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史。”

  钱穆不专门从经济看经济的要点,可见其立足点仍旧在于文化。钱穆离开新亚书院之后,在台湾生活了多年,恰恰台湾社会自那时起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今天看来,很难说钱穆先生是乐观还是悲观,但他的期待其实很早也已注定,就像抗战时在烽火下写作《国史大纲》,背后还是离不开家国情怀。《国史大纲》开篇即言明,“凡读本书者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只是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随附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报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抗战时期写作条件之差,难以言表,但那时的学者作品数量并不少,钱穆先生那代人心迹,由此可知。

  就方法而言,中国人很早也注重经济史,但经济实践往往超过结论,就像有最早纸币“交子”而非成型货币思想。此外,经济思想大概一开始与希腊家庭管理不同,被视为国家大事,《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此后“食货”一词就有经济史的含义,陶希圣主编的著名经济史杂志即用此名。经济史在中西皆有低潮,重新定位以及理解都是同辈应尽义务。正如熊彼特所言,“经济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的过程。”这意味着我们理解经济学,离不开历史,而追溯经济史,本身就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思维。

  我常常觉得,分析经济,数据、逻辑、历史三者俱备最佳,数据和逻辑谈的人已不少,但历史则很少,尤其是经济史(金融史更甚),历史和经济两个门类近乎老死不相往来,其学者往往要么历史出身要么经济出身,再好一点也是顾此失彼。

  经济学家大师熊彼特以经济分析传世,但他认为“经济"科学"家与一般对经济问题想过,谈过和写过文章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科学"家掌握了三门基础学问:历史,统计和"理论"。这三门学问合在一起构成我们所谓经济分析……三门基础学问之中,包括直至今天为止的事实在内的经济史是最重要的一门。照我现在的愿望,假使我要从头开始研究经济,而又只能在三门中由我选择一门来研究的话,那么我要选择的是经济史。”

  对于中国经济史更是如此,我近年越来越觉得重新梳理中国经济史尤其重要,但必须理解中国经济和西方发生机制以及运行条件大不同。目前连材料史实都在探索之中,若此时就追求框架甚至分析方法,或许只是空有架子。

  正如吴承明等经济史学者所言,经济学是一门历史科学。二次大战后西方的经济史学公认的有三派,“一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法国年鉴学派进入第二代,形成以布罗代尔为首的整体观史学。二是以福格尔为首的计量史学。三是以诺斯为首的新制度学派经济史学。”

  现代社会中经济日渐重要,正如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所言,“近代以来,与经济嵌入到社会关系相反,社会关系被嵌入经济体系之中了。”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变化之中,制度变化维系于观念变化,而观念则植根文化。“文化无高下,制度有高低”是一种理想状态,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取舍,曾是钱穆那代人的人生难题,我们在当下也难以回避。林毓生先生所言对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可谓不易。或许从读钱穆读中国经济史开始,也是一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夜半读书:追寻片刻安宁 2014-06-06
· 读书是读一颗高拔灵魂的思考 2014-05-09
· 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 2014-04-23
· 我们读书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2014-04-23
· 不要只读信息不读书 2014-04-2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