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互联网金融手册》,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长期看来不可避免的对现存的货币供应模式与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而在现存金融体系之外的支付手段的出现,又不可避免的为并非基于传统“以央行为核心的货币发行系统”的电子货币出现,创造了必要和有利的条件。
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从以下几种途径影响货币控制:一是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的低交易成本(支付本身的交易成本低,并且金融商品属性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人们对现金货币的需求;二是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商品属性,模糊了货币层次,会影响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从而影响货币供给;三是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的快速发展,同与之相伴随的电子货币的私人供给一道,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构成的货币供给体系,这将对货币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三方支付与移动支付的兴起,其他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很容易转化为可以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电子货币时代尤其明显。这种低转换成本减少了人们对不付息电子货币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对不付息现金的需求,使得人们可以真正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金融服务,当然也包括将其他收益率高的资产转化为电子货币,用于交易。人们将电子货币存放在享有利息收入的银行账户/虚拟账户中,只有在交易发生时才会通过简单的电脑/手机操作(当然这一过程完全有可能是自动完成的)将所需的资金从相应账户中兑换成电子货币,然后经由网络传送给对方完成交易。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的产生,将减少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同时会加快货币流通速度。
移动支付、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模糊了货币各层次之间的界限,客户利用移动终端发送指令,可以快速地实现流动性差的货币与流动性强的货币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使得不同层次的货币差别正在日益缩小,模糊了货币界限,使人们很难分辨货币是现金,还是活期存款或者储蓄存款。更有甚者,一些非银行机构也在发行电子货币,并且几乎可以不与银行发生任何关系,如移动运营商使用虚拟账户发行电子货币、互联网货币等,这种电子货币甚至不在原来的货币统计范围之内。这一切使得货币控制的难度增加。
随着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的出现,电子货币的私人供给问题(即私人货币问题)也随之产生。一些非银行机构可以自主发行电子货币,现实中发行主体主要是移动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由于其发行不受过多的监管,发行电子货币的储备更多地由依靠企业自主决定,也即企业在发行电子货币时,考虑到自己的声誉,可能会事先把一定量的货币作为储备,但这只是软约束。中央银行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并行发行货币,特别是不受监管的企业发行电子货币,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冲动,可能把发行电子货币的储备降到最低,抑或根本就没有储备,这对货币供给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总之,虽然电子货币的私人供给(私人货币)在现阶段不会结束中央银行统一发行信用货币的基础制度,但货币需求形式的改变、货币层次的模糊以及货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控制构成挑战。
相关文章: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十二】互联网金融未来的规范方向是什么?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十一】互联网信贷与民间信贷有何异同?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十】众筹有风险,该如何去管?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九】你知道“阿里小贷”吗?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八】比特币是“狼”来了?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七】如何看待余额宝?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六】微信红包为什么会“红”?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四】互联网金融有“谱”吗?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三】中国互联网金融兴起的独特背景是什么?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优势是什么?
【互联网金融十二问之一】什么是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