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网络书店与房租压力的双重冲击,实体书店的经营越来越艰难。近十年来,实体书店消失了近一半,风入松、光合作用等著名实体书店相继倒闭。
为此,很多实体书店积极求变进行改革,但即使有如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试图力挽狂澜,成为大陆书店产业24小时营业的“吃螃蟹者”,但不可否认的是,实体书店产业的经营正面临巨大危机。
网络冲击大 几乎没有人来买书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环东路东段的“静心苑书店”,是一家经营了近15年的实体书店,但就是这样一个颇具“历史”的书店,最近也考虑要关门了。
4月16日上午9时,记者走进这家只有十平方米的书店。除了经营书店的一对夫妻外,店里没有一位顾客,店主孙女士正在整理书架上的图书。见到记者走进,孙女士热情地为记者介绍:“我们这儿别看小,书可不少,你买书的话一定打折。”记者简单浏览了一下两侧的书架,这里没有时下畅销的职场生存守则,没有形形色色的养生宝典,也没有种类芜杂的教辅图书,书架上摆放的只有文学及动漫一类的书籍,长期的摆放令书籍上都积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提及目前书店的销售额时,孙女士略显尴尬:“这个星期内,我们店里只来了你一个顾客,更别提卖书了。”由于受到网络的冲击,近5年来,静心苑书店的销售额都不太乐观,月平均销售量不到5年前的五分之一。
孙女士表示,现在网络的影响太大,顾客纷纷选择去网络上购买书籍,让实体书店的经营几乎陷入绝境,“网上的书确实便宜,我们的书是以七折从书商那里购入的,如果再以七五折卖出的话,我们根本赚不到钱,但网络书籍成本低,所以卖得比我们便宜”。
孙女士说,现在书店的运营全靠15年来的老顾客,但由于亏本十分严重,孙女士还是考虑近期关闭书店。
说到实体书店日后的出路,孙女士感慨万千,表示在书店积极自救的同时,国家还应当给予扶持,“三联书店24小时经营能够得到收益,是因为有国家的扶持。国家如果能扶持我们这些小书店的发展,我们估计也不会关门了”。
实体书店之殇 全民阅读陷入尴尬
在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实体书店的艰难和全民阅读状况堪忧有着扯不开的关系。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2年我国18至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相对于发达国家动辄数十本的阅读量明显低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认为,只有让更多的人走进书店,才能真正让实体书店重现活力。
据悉,针对全民阅读的现实状况,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开展201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表示今年要继续推动“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国家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的起草、制定工作,以此推动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鼓励全民阅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曾在两会期间联名115位全国政协委员共同签署了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建议通过立法促进阅读风尚的形成。
“为全民阅读立法是完全有必要的,全民阅读的水准,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精神状况的涨落。而一个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它的阅读的力量,已逐渐成为国际上普遍的共识。”刘俊海认为,我们需要用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特别是儿童的阅读时间,依法要求家长和学校必须参与培养儿童的阅读习惯,从儿童时期养成人们的良好阅读习惯。
刘俊海解释说,从“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名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促进型立法。与传统的管理型法律不同,促进型法律的特点是较少甚至没有设置法律责任。有人形象地说这是一种“软法”,属于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手段。
“问题不在于阅读要不要立法,而是立法的内容究竟该包括哪些方面。”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认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首先应该规范有关部门的行为。
刘俊海也向记者建议说,首先要进一步规范公共图书馆建设,制定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的标准等;其次应明确有关部门支持实体书店的责任。实体书店亟需有关部门通过减免税收、房租补贴、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