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岁月话金融》是作者杭琛先生海外金融工作与生活的亲历,因为身处其中,所以丰满深刻。据粗略估算,截至2013年底,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已在海外设立一级分支机构上百家,地域覆盖了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2个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走出去”,既是我国经济战线从业人员拓疆进取的成果,更是我国金融外交的有益尝试。笔者感到荣耀的是,身边就有不少为国家经济建设“舍小家保大家”、积极参与我国银行业海外分行建设的朋友。杭琛先生就是其中见地出众的一位。
笔者与杭琛先生相识在很多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杭琛先生给人的印象儒雅健谈、开朗大方、平易近人、学识丰富、视野开阔。这大概与他17年的海外金融工作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据笔者所知,杭琛先生一直保持着勤思敏行善议的良好习惯。他把自己在海外工作生活的上百万字的感悟随笔经过仔细遴选梳理,集结出版成新作《韩国岁月话金融》。应该说,这本书是中资商业银行海外分行不断发展背景下的一部序曲,而中国建设银行汉城(今首尔)分行的筹建与发展,则是中资银行国际化的一帧缩影。阅读杭琛先生所著《韩国岁月话金融》,思想情不自禁地与中资银行开拓海外市场的脚步共振,同时对杭琛先生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韩国岁月话金融》封面设计精美,构思巧妙,别开生面。在书的序言中,原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周道炯先生写道:“本书作者通过结合自己在韩国工作9年的特殊经历,为建设银行汉城分行筹备过程倾注了大量心血”。读者可以从书中铺陈的许多细节处,读出作者境外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为了国家经济建设“舍小家保大家”作出的贡献。比如在《重任在肩》这一节,作者写道:“长期出国对于一个成家后的人来说,需要克服许多的困难,而这些困难对于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些经历同时也是财富,用杨绛先生的话概括最恰当不过:“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很多事情是无法预见的。而一个人当所热爱的事业遇到艰难时,没有回避,没有放弃,反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更是难能可贵。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折射出建行汉城分行筹建过程中的艰辛。1996年初至2004年底,作者经过反复调研和精心准备,最终将建设银行汉城代表处升格为该行在海外的第六家分行。通读杭琛先生的新作,全书带给人真实、客观、全面的感受,读后不仅对银行海外分行的创业与经营有所了解,更对我国企业界人士在海外的生活感同身受,同时还可以从不同视角洞悉更全面的韩国历史和文化,令人受益匪浅。
笔者感觉《韩国岁月话金融》有几大亮点:
真实——作者是中国建设银行汉城(今首尔)分行筹建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参与了建设银行汉城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的全过程。比如书中提到“汉城分行是计划外诞生的海外分行”,是因为“在建设银行历年海外经营性机构的计划里都没有提到过汉城分行,总行归口管理部门也都没有把汉城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列入下一年的计划目标”。而作者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利用总行领导访问韩国的机会,详细汇报了在韩国建立分行的必要性,最终得到总行批准,才使得建设银行汉城分行在2004年2月正式对外营业。作者在韩国工作期间,对不同阶段的工作均做了详细的记载,比如学习韩国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汉城分行的选址,财务测算报表的提供,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合作的经历等。
客观——在建设银行汉城(今首尔)分行的筹建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种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受从事海外银行业务的人员短缺、经验缺乏等因素影响,建设银行海外机构发展规划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的战略调整与定位,使汉城代表处从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比如“在汉城代表处筹建初期,由于代表处人员对当地法律、法规缺乏了解,代表处被卷入到一场房地产纠纷之中”。又比如筹备过程中受到1997年韩国金融危机以及之后发生的半岛导弹危机的影响……总之,从汉城分行筹备所走过的历程来看,证明了一个道理——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全面——杭琛先生作为中资银行机构的代表长期派驻海外,对海外的生活和商业银行的海外经营有丰富的经验和感触。书中记录和反映了作者在海外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全书文笔流畅、图文并茂,不仅适合金融专业人士阅读,也适合一般读者欣赏,内容涉及银行海外分行经营、文化交流、风俗习惯、政治外交等方方面面,比较全面地表达出一个中资银行海外代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书中包含的内容广泛、资料丰富,对了解我国金融企业的海外创业与经营、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以及银行经营人的哲学思想和理念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读后掩卷,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深深地印在笔者脑海中。展望未来,笔者相信中国金融企业将成为21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将为民族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添砖加瓦,为中国政府在国际合作与交往中争取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