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简称NHS)建立于1948年,自此医疗服务成为英国人的一项国民福利。除了一小部分对医疗服务有更好要求的富人除外,英国公民享受着免费供给的医疗服务。英国的NHS体制孕育于二战,构成了与美国市场化的医疗体制的根本性区别,即基于“礼物经济”的非市场化的医疗服务系统。英国也因此被视为所谓的“福利国家”。
20世纪80年以来,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掀起公共服务私有化改革,尽管美国的医疗系统被公认为市场失败的现实例子,英国政府仍以此为模板启动对NHS系统的市场化、商业化改革。尽管如此,英国NHS系统的公益性、非商业化色彩依旧浓厚,这就使得该国医疗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比如重症死亡率过高、病人排队轮候看病的时间过长),在原因解释上有了争议,一些人认为市场化、商业化改革应该纵深开展,而另一些人则强烈抨击先前的改革,呼吁重建NHS与市场的隔离。
曾在威尔士矿区以全科医生身份行医三十年的英国医生朱利安·图德·哈特,长期以来是NHS系统的辩护者和捍卫者,他是英国全科医生皇家学院首届“发现奖”的得主。朱利安·图德·哈特2006年出版了《医疗服务的政治经济学: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书,在英国引起很大反响,而今引进到我国出版的是此书的第二版。这本书追溯了NHS系统的建立于发展过程,详细剖析了英国医疗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体制系统形成的原因及背后的社会关系,澄清了医药企业及其游说集团对公益性的NHS系统发表的抹黑式批评。
朱利安·图德·哈特在书中引用了大量来自于英国实际医疗过程的证据,还引述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同医疗体制运作的实例,有力的阐明了将商业模式特别是股东主导模式用于医疗服务系统是不合适的。在他看来,医疗服务系统的目标,是用最优效率来服务纳入服务范畴的所有对象,这与商业模式的盈利性存在矛盾。
这种矛盾究竟意味着什么?盈利性追求,使得以治疗而非预防为导向的医学干预健康状态的次数陡然增加。非但患者看医生的次数、做手术的次数、住院的次数被人为延长,即专家们常提到的“过度医疗”,而且还诱导医疗界将更多边缘性、模糊化的问题界定为疾病(医疗需求)。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青少年最近几十年被诊疗为各种心理、精神疾病的比率大幅增长,商业化的医疗机构连同医药企业就是两大推手。以美国为例,8000万18岁以下儿童中就有400-500万通过医生处方而获得并服用兴奋性药品,这产生了每年10亿美元的市场。同样,在英国等国家,在卫生主管部门解除对儿童服用精神类药物的严格管制后,这类药物的开药量就垂直上升。
朱利安·图德·哈特以英国NHS系统1948-1980年运作情况为例,指出公益性的医疗服务更能推进预防、健康教育。而在治疗环节,公共医疗服务有助于保障治疗的持续性,使得患者特别是中低阶层的患者能够得到水平可靠、稳定、具有连续性、因人而异(兼具灵活性)的治疗和照顾,也更能促进医患信任,让患者更可能成为医疗过程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对象。反过来,市场化的医疗服务,不仅有意促成更多“交易”(会诊、开药、检查、手术和住院),而且医生的临床决策也将趋于仓促和冲动,加剧了患者的被动性,将之仅仅定义为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医患信任也就荡然无存。
仍以英国NHS系统在改革前的运作,以及开展商业化改革后保有的公益性特征而造就的行为轨迹为例,公益性的公共医疗服务对革新持怀疑态度,这很可能使公立医院不能很快拥抱革命性的治疗新技术和新设备,却避免了被医药和医疗器械厂商公关,而让患者来承担不成熟技术和设备代价的可能。也因为NHS系统的公益性,使得其无法回避公众监督和公共问责,医疗机构不能用所谓商业机密来掩盖具体运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