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发布了最新款的iPod。这款作品后来被证明是颠覆全球唱片工业霸权的革命性产品。当然,iPod推出的受害者绝不仅仅是那些唱片业巨头,名为Odeo的一家播客公司不得不沮丧的承认,由于iPod附带了播客功能,这让Odeo的存在变得毫无意义。
到了2006年初,Odeo已进入山穷水尽的地步,公司创始人诺阿·格拉斯和埃文·威廉姆斯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他俩与Odeo的其他职员翻来覆去讨论着,群体智慧的成果是,形成了借助手机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状态和信息发布功能的创意。诺阿翻遍辞典,用给这个创意起了个名字“Twitter”:一种鸟发出的轻轻的啾鸣声。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诺阿、埃文还是当时参与讨论的其他人,都未能想到Twitter再后来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的使用狂潮,以及社会风潮。Twitter只是Odeo公司病急乱投医寻求活路的试验,没有人能够想得那么远,没有人是在认真阅读自然哲学、数论、社会心理学和互联网法则之后提出了完整创意。从这个意义上讲,Twitter初创期、Odeo公司那几年的历史,对于总结创业创新经验的可借鉴意义是很低的。
从《纽约时报》科技和商业版专栏作家尼克·比尔顿撰写的《孵化TWITTER:从蛮荒到IPO的狂野旅程》一书来看,从Odeo到Twitter,这家公司的创业发展历程可谓混乱。Twitter诞生后,被公认为一款新型移动社交网络应用,但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架构,设计哪些功能,以何种方式和速度响应用户,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无解的问题。Twitter而不是同期诞生的其他社交网络应用,大获成功,跟这家公司的执掌团队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的关系实际并不大,而更在于是Twitter而不是其他应用迎合了2007年起所掀起全球政治、社会、文化剧变——Twitter限制字数为140字,也恰恰迎合了而今变得越来越懒惰的用户表达自我的简化式需求。
《孵化TWITTER:从蛮荒到IPO的狂野旅程》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的是,执掌团队对Twitter急速发展所起到的更大作用,其实体现在几任CEO都谢绝了包括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以及更早之前雅虎等业内巨头的收购邀请。这一点可以说明Twitter公司的领导者很有远见,看好本公司产品的价值吗?那也未必,Twitter公司的董事会和几任CEO频繁陷入人事纷争,阴谋(政变)、罢黜、驱逐一环接着一环,如此精彩的宫斗剧在其他互联网巨头创业期是很难让人见到的。这种情况下,尽管外界(主要是硅谷风投企业和华尔街)对Twitter趋之若鹜,但Twitter公司很难拿出诚意和精力去洽谈引进投资。Twitter在估值超过2.5亿乃至更高的时候,业务收入都还是0,也跟其公司内部频繁内斗有关;阴差阳错的是,这反而提高了Twitter作为投资对象待价而沽的吸引力。如此的事实结果,恐怕要让那些勤勤恳恳经营互联网创业企业的同行欲哭无泪。商业就是这样,没有所谓的公平定律,没人保证勤勉的结果就是巨大回报,反之亦然。
尼克·比尔顿在这本书的末尾处写道,“Twitter的成功上市,不仅标志着那个蛮荒时代的结束,也为那个与金钱、权力、友情与背叛纠缠在一起的故事画下了一个句号。”Twitter和它的用户们、投资者们开启了一个新篇章,但商业的不公平性仍将在这样那样的个例故事中流露,这或许就是企业家和投资人最惧怕的不确定性。Twitter成为了不确定性利好的宠儿,《孵化TWITTER:从蛮荒到IPO的狂野旅程》这本书击穿了商业读物、各类传记惯常的虚假因果逻辑,袒露了技术、商业、人性真实而残酷的一面。创业家们,投资家们要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