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立新 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一部手机打天下》这本书所界定的“手机”,概念上其实有很大的宽泛性,不仅指向当下用户数继续激增的智能手机,而且还涵盖了创新狂人所设想的与人体、人脑实现融合的介质载体。唯有如此,将“手机”列为“人类最后的掘金机会”,才是说得通的。
笔者赞同作者在书绪论中对信息大数据资源未来将呈现更急速增长态势的预计。眼下这个时代所发掘出并纳入信息全球化体系的数据资源,其实还相当有限,甚至可以说是失衡的,比如美国、日本、西欧一些国家的数据生产数量和频度,就远远高于和快于拉美、非洲和亚洲。信息全球化体系版图上,仍然有大量的空白和断链,并且,在未来,数据资源的生产和存储仍将继续失衡——即便如此,不充分、不均衡的信息增长,仍然会让大数据的库容扩展到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海量程度。
如果只有大数据夸张、超级海量式扩容,尚不足以颠覆现有的产业秩序。但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应用、消费和增值生产需求,使得目前的智能手机以及未来承担同样功能作用的新介质载体变得格外重要。正如作者在书中概括的,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搜寻信息、发布信息、个人娱乐、掌控工作和生活秩序、身份和信用认证、数字支付、数字消费的工具(平台)。(智能)手机淘汰的不仅仅是之前的信息传输介质(载体),而且更包括那些“没有物流的体验经济的产业”的传统业态。
不要低估或者否认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时代带来的产业颠覆效应以及社会震荡。绝大多数所谓革命性新技术、新装备所能起到的对社会和经济的冲击,都是极其有限的,但总有那么寥寥可数的几个,会导致彻底洗牌重来。乔布斯生前就曾借助iPod+itunes模式,轻而易举地击垮了全球唱片工业各大巨头,重新定义了包括音乐产业在内的数字娱乐产业。
那么凭什么断定,一定是手机是能起到颠覆、震荡作用的“那一个”呢?作者在书中通过阐释分析指出,手机重新定义了什么是IT的内在含义:IT=I time,概括起来,就是“服务个体化”;个体化带来自主性,理论上人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产品、服务及相关的营销方式、传播方式;手机时代还打破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距离,实现了“产品自造化”;位置的精确性变得更为重要,衍生出“消费场景化”;人际沟通将更多通过手机等介质平台实现;再加上物联网的推广,信息与物流、虚拟与真实开始实现无缝融合,“智能泛在化”;以上转变将要求企业朝着“营销一体化”的方向进行深刻调整。
《一部手机打天下》对手机将带来的产业颠覆效应,深入到更具体的行业、产业,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作者还特别就将受到智能手机时代最大冲击的“没有物流的体验经济的产业”,如何转型重生提出了翔实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