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政治领袖,还是商界英雄,其形象和事迹常常是取得成功后,被有意塑造出来的。这可能出于作为书写者的他人的膜拜视角,也不排除传主(人物对象)的虚荣心理,甚至还常常体现着更明显的主观意图:
——把成长、成功的难度说得大一些,是为了夸奖传主能力;
——将传主过去偶然做对的事情,都说成早就具有战略意图下的分步实施。这类“先知先觉”的战略家评价,很多时候会让传主陷入自我迷恋,严重高估自己的预判能力;
——在成功的若干个关键时刻安插偶然性因素,则铺垫传奇性和神秘性色彩;
——有人反其道而行之,表现出对已有业绩的毫不在意,自问自答或回答他人提问时去谈论看似跟事业无关的宏大叙事,实际上还是个人英雄主义文本的另一种写法。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英雄”被塑造得如此成功,以至于成为了不知情同行在内的大众眼中的全能榜样(事业、家庭、友情、慈善、价值观),才让其形象变得无比脆弱。只有出现一个或者几个不和谐的范例,当事人又不能自圆其说,全能榜样的形象便会轰然倒塌。
成功者其实不应忌讳言说自己的脆弱、局限,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包装成先知先觉的全能榜样。就以中国互联网业界近二十年来的风云来说,一开始并没有谁能够真正预判到这个行业的成长潜力、发展方向和各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创业家们无不在一次次头破血流式的探索中,摸索出在中国市场做好互联网的周期性定律,区别无非是“头破”的次数多少、“血流”后有没有吸取教训从而避免重蹈覆辙。某些自称在当时就捕捉到互联网潮流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方向的预言家,永远是事后诸葛亮。
衡量中国互联网行业中的风云人物的传记作品,好或者不好,一个不可缺失的标准就是传记作者有没有写出传主真实的惶恐、无知和强韧。中国互联网业界落后美国同行是个不争的事实,相当多数的成功企业其实直接复制了美国同行的经验,打了后者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差(或者利用审查政策对后者的阻碍,先行攻城略地)。如果传记作者发掘不出中国互联网企业家胜之不武等方面原因造成的惶恐,或者传主根本就没这个意识,传记一定流为歌功颂德的软文。
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写出传主的无知呢?我们已知的最重要事实就在于,我们有太多未知。高估已知的力量,会造成可笑的狂妄自大。就作为产业、科学或者文化的互联网来说,我国内地的研究和应用开发都严重滞后于美国等欧美国家。今天内地读者能够读到的有关互联网的多本革命性著作《失控》、《链接》、《大连接》、《大数据时代》、《完美的群体》、《免费:商业的未来》,等等,都是舶来品。在美国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和研究型社会组织,多门自然学科、哲学和社会科学在互联网研究中形成了密切融合,并刺激产生了大量新兴研究课题、细分学科和应用成果。阅读美国学者、互联网研究专家、企业家几年乃至十几年前的作品,常常会发现,从个人创见到理论探索,再到创业应用形成了多条完整、清晰、渐趋强化的链条。相比之下,我国内地学界和互联网产业界的联系要松散得多,互联网企业家除了向美国等海外同行借鉴,所能展现出的创新很多时候是孤立背景下的个人智慧使然。即便如此,整体上讲,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仍处于无知状态。
介绍互联网创业家、企业家的强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歌功颂德。已知因素下产生风险,未知背景带来不确定性,中国市场经济的重新建立和发展同时面临这两方面问题,企业家要想相对干净的实现成功,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换言之,强韧来自于无奈,强韧来自于磨砺,强韧累积带来的成功仍可以说带有偶然性。正是因此,强韧的互联网创业家、企业家通常也会表现出对市场、客户等已知因素的高度尊重,以及对诸多未知因素的真诚敬畏。
财经作家李正曦所著的《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就相当清晰的展现了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一步步走向强韧的过程。这本书将周鸿祎及其掌控下的奇虎360公司的“成功”放到了次要位置,而主要讲述传主如何变得强韧,蜕变期间的若干次惨痛代价,以及基于错误和代价后实现的进步。
在中国内地互联网创业家、企业家当中,周鸿祎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他较早接触计算机,却长期把注意力放在了计算机软件之上,在相对较晚的时候才开始将互联网作为自己发展、创业的平台;他曾推出了最成功的“流氓软件”3721,还将这家公司高价卖给了雅虎,却没有意识到“平台战略”的重要性,还被雅虎扫地出门;他探索计算机联网安全软件360安全卫士和360杀毒软件,事实上已经错过了与主流收费杀毒软件竞争的最好时机,只能选择“剑走偏锋”的“免费战略”(换句话说,选择“免费”竞争模式,其实是无奈之举,并非评论家们分析的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产品战略);在奇虎360推出威胁到百度竞争地位的360综合搜索之前,周鸿祎就尝试过搜索业务,却因种种原因中途放弃……如此种种,都足以说明周鸿祎并非“先知先觉”,恰恰相反,他曾经一次次错过最最宝贵的发展时机,一次次为自己的选择错误、“刺头儿”个性付出惨痛代价。
周鸿祎没有被自己的一次次错过、错误、代价所压垮,没有被淘汰,他所做对的其实就是:首先,承认自己的错误和无知,《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对他每一个事业阶段的重大挫折,以及周鸿祎正视这种挫折并能正确找出原因的情况都作了介绍。从中关村“练摊”开始理解客户需求和渠道开始,到方正时期的个人狂妄导致的出走并驱动反省,再到3721时期带来的一时成功和长期声誉受损(周鸿祎后来从未回避这段经历));再后来,雅虎时期的代价,教会了他懂得管理和带领团队。可以说,如果不能承认错误,不能面对自己的无知,周鸿祎没有机会在奇虎360完成他的救赎(以反流氓软件360安全卫士绞杀曾经由他开创的流氓软件)。
其次,基于对已知和未知因素的惶恐,做到了竞争对手做不到的客户至上,即《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书中所称的“拜客户教”。在3721时期,周鸿祎开创了插件弹窗方式。就3721该款插件而言,插件弹窗方式是征得用户同意情况下才安装的,目的是服务对计算机和网络了解不多的“小白”客户,当然在后来则成为流氓软件入侵客户电脑、劫持网络的帮手。书中也提到了周鸿祎本人公开阐述过的对客户“强需求”的一个重要理解,360安全卫士和浏览器最初都不允许客户浏览不安全网页(特别是视频网页),客户为此感到不适应,宁可先卸载360、看完不安全内容再重新装上,这种行为无疑带来了巨大风险。这也倒逼360升级安全卫士和浏览器,使得用户可以安全浏览不安全内容,这才叫企业对客户“强需求”的尽职服务态度。又如,书中还提及了360安全浏览器推出初期与支付宝不兼容,奇虎360公司产品经理很快发现问题改进了产品;周鸿祎本人多年来养成了为所能遇到的人安装360安全卫士、调试电脑和网络,以保持对初级用户需求深刻理解等多个案例。这些事例中所反映出的,不仅仅可以解释奇虎360公司旗下的多款产品为什么能够赢得如此之高的市场占有率,也能形象表现出周鸿祎本人对客户及其需求、市场、技术趋势等要素的高度敬畏。
第三,勇敢面对市场竞争,以及中国市场经济、法治建设尚不完善所导致的非市场因素竞争的强韧。互联网产业所涉及的市场竞争,本来就具有其他行业难以想象的激烈性甚至残酷性;而在中国业界,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大量从业者的灰色化生存现状,从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向经济领域延伸的“场外”竞争模式都在进一步加剧竞争烈度。奇虎360公司的创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颠覆同行生存基石、改写互联网安全和搜索等领域竞争规则而导致各种不规范反扑的历史。《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书中指出,周鸿祎本人心知肚明,“360的高速发展,触动并打击了‘流氓软件’、‘木马病毒黑客’、‘传统杀毒软件’和‘以搜索为代表的垄断巨头’等互联网行业四大利益集团,故而引发四大利益集团联手遏制和抹黑360”。他的应对则可以概括为“用户至上,无惧巨头”、“用柔道战略,去颠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