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键盘上的“敲字如飞”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今天,“提笔忘字”已成为许多人的新烦恼——被称为“数码时代失写症”。与此同时,在“网络语”中,错别字的使用成了流行时尚,汉字在不断被解构,规范化的问题日渐凸显。
人们看到,有的孩子一秒钟可以输入4个汉字,但是让他手写便犹豫不决。于是,更有人忧心忡忡:我们正面临着汉字危机!
那么,在信息化时代,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是否不可避免?如何看待“网络用字”?如何“传承”汉字……日前,在商务印书馆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汉字书写和传承高峰论坛”上,学者们各抒己见。
怎么看提笔忘字
当电脑和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阅读和书写工具,当电子阅读日益取代对纸质图书的阅读,如何看待当下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教授说,“这个变化就是浅阅读、快餐文化的兴起,敲击键盘日益代替了笔头书写,其结果就是提笔忘字,汉字的书写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有理由担心这种趋势如果不加以纠正将会愈演愈烈,说不定哪一天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也许不是天方夜谭,而是令人痛心的事实。”
而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则认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看到,在信息化时代,可能我们以后认得的字会多一些,会写的字却越来越少,这个情况在日本也出现了;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些人提笔忘字就否认信息化,甚至拒绝信息化。
李宇明说,实际上很多人提笔忘字是个正常现象,不要让整个社会都在以为
“我怎么都成了文盲了”,事实上,像“荦荦大端”、“癞蛤蟆”、“未雨绸缪”这些字词,没有计算机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提笔忘字。郭沫若当年到太原题词时也提笔忘字,回去查了查字典才又题了词。成年人提笔忘字是正常现象,到了老年,提笔忘字更是正常现象。
汉语言文学博士后郦波列举“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几次汉字危机,认为那些危机都是技术层面的,不是根本问题,因为从语言学角度来讲,影响语言文化发展的关键是民族生存状态。他说,“现在的键盘录入和语音录入使大家提笔忘字,其实是母语情感的淡化。”
对提笔忘字这一现象,专家各说各话。或许,提笔忘字的后果短时间还体现不出来,但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后又会怎样?
寻找汉字传承的关键
“很多人说汉字有危机了,我觉得并不是汉字危机,而是汉字的书写能力下降了,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表示,如果一定说出现了汉字危机,则有危就有机,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我们都抄书就能增强汉字的书写吗?我们可以这样做吗?时代永远是要进步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并不是带来汉字书写不好的根本原因。
那么,在汉字书写危机中如何寻找汉字传承的关键?如何找到使汉字、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更有效融合的传承方式?
“为什么我国那些‘两弹一星’的专家,搞了一辈子科技,可他们都能写一手很漂亮的字,却没有提笔忘字呢?根本原因是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大家要热爱自己的文化……我们不要一味赖电脑,汉字写不好赖电脑,难道把电脑取消吗?一个国家的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才是汉字传承的关键。”王宁如是说。
在论坛的现场互动中,有人提问:囧字,古汉语中是明亮的意思,而这个意思今人已经不用了;在网络上,由于囧字长得像人脸尴尬的样子,像两个眉毛耷拉下来,所以网友就给它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难道不是一种传承吗!安徽大学教授黄德宽认为,类似囧字这个现象古已有之,百姓看图说字叫俗解,在民间老百姓喜欢这么说,在网络语言中它也可以这么去流行,没有必要大惊小怪,因为短时流行之后它就会消亡。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当某些词退出日常使用领域,就变得不为大家所熟知。因此,一些词退出了,而记录它的字不再使用了,是正常的,汉字有一种自我淘汰更新的功能。
王宁教授则解释说,汉字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字,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一个系统,一个字用错,系统就会错一片。一个地名错一个字,可能错上十万八千里。所以,在信息时代书写、传播汉字一定要规范。而且,汉字有一个自组织现象,就是你用乱了它便会被淘汰。任何一个古代的东西传承到现代一定要有现代的方式,一定要在传承的过程中适应,我们是认识古代但不是复古。只有在规范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提到汉字的传承。
“中华文明有着良好的健康的基因。无论键盘也好,其他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怎么变,也不能改变汉字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此次高峰论坛上,与会学者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保持我们的文化、保持汉字的规范性使用,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也是当代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