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王绍光 樊鹏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 |
|
“要用中国的视角看中国的决策,既要看到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比如财税问题,不平衡问题,也要讲透中国体制的优势,"不要自废武功",
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举行的中国制度书系出版研讨会上,著名学者王绍光如是说。
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的底气来源于哪里?胡鞍钢、王绍光领衔创作的这一套“中国制度书系”给出了他们的解读。
书系包括《中国集体领导体制》、《中国式共识型决策》、《目标治理》和即将出版的《中国集思广益型决策》四本,集中地从新中国制度发展史和国际比较的视野对中国制度的运行逻辑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由胡鞍钢执笔《中国集体领导体制》是国内外首部解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工作机制的专著,详细阐述了中国集体领导制的历史发展逻辑、制度创新内涵和国际比较优势。因其“特殊”的内容甫一上市即登上畅销榜。
“从知识、信息、智慧的角度来讲,一定是"集体的决策优越于个人的决策" ”,
胡鞍钢在书中将集体领导制概括为五大机制—集体分工协作、集体交接班、集体学习、集体调研、集体决策,并解释了常委会成员如何产生、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政治台阶、常委会又是如何进行集体决策这些原本看似“神秘”的问题。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姜鲁鸣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是一个敏感而复杂的现实问题。怎样将“集体决策制度”与“体制性弊端的克服”更好地结合起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王绍光与青年学者樊鹏合著的《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将视角锁定涉关所有百姓保障的“医改”,深度访谈了近20位新医改决策的亲身参与者,用抽丝剥茧的方式梳理、分析了新医改政策形成的全过程,探究中央政府如何制定重大公共政策。
曾参与医改过程的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充分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它是从整个综合医改方案制定的过程来看中国式的民主与集中,即中国式民主”,医改是一项有19个部委参与、牵涉利益庞杂的重大决策,“实际上是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目标治理》则选择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执行的十一个五年计划为研究对象。作者鄢一龙用“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形象诠释中国治理的自觉性优势,他强调首先要有制度自信,最终要实现制度自强。
诚如这些著作所表达,中国的体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自我调适、自我变革中去适应急剧变化的中国经济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