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为何害怕中国?
2013-07-26   作者:郑渝川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战争的悲悯》(中信出版社2013年6月版)一书中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了全面反思。尼尔·弗格森还原百年前的历史指出,那场战争具有根本的荒谬性,根本不是后来那些轻浮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所称的不可避免,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今来看,英国和德国为代表的交战双方,不仅推行了错误的外交政策,而且也放纵了国内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一战开战前,这些国家都出现了颇受公众欢迎的预测战争爆发的文学作品,极力夸大对手的军力,妖魔化式的描绘敌国统治者的残暴,大有“再不行动起来就晚了”的意味。

    唤起和强化某种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可能对于某些政治和经济群体来说,具有“操控”的作用和价值,但这样的情绪一经生成,就必然超出原先的“操控者”的掌握。正如我们通过《战争的悲悯》书中所读到的,当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冲突形成的局部性危机上演时,民众情绪对于促成英德等大国仓促参战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美国,而今再次出现了政治和公众舆论将另一个国家进行全面妖魔化的现象。一战和二战期间,德国都曾是妖魔化的靶子;而在1980年代,莽撞的日本银行家、政客和实业家致使自己的国家被定义为美国经济霸权的挑战者。1990年代以来,法国和俄罗斯在多个领域挑战美国,这种挑战被证明为虚弱不堪,因而法俄还不值得被妖魔化。

    2010年10月,美国民间组织“公民反对政府浪费”组织制作了一组“2030年的北京”的广告,全部由汉语普通话配音并打上英文字母,广告讲的是如果美国政府继续扩大预算赤字和债务,终将落得国家衰亡,到头来美国政府和公民都将成为中国的奴役对象。而在另一组电视竞选广告中,一位支持自由贸易的候选人被指责说,其政策会将美国的工作机会拱手让给中国。美国民间不少组织都开展过“承认中国威胁”、“中国是美国最大竞争对手”的调查,这种调查的唯一意义就在于起到强化这方面的公众意识的作用。而美国作家撰写的中美贸易战乃至军事冲突的作品,更是如百年前英国作家们假想的德国入侵小说那样,受到了市场的极大欢迎。

    纽卡斯尔大学国际政治学院讲师迈克尔·巴尔在英国、美国、埃及和中国都生活过、工作过,对美国、中国的发展情况及中美关系有较深的理解。在他所著的《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一书中,对美国等“外国”对中国的肆无忌惮想象的现象给予了分析,警告指出越是妖魔化中国,越是无中生有、“小事做大”的夸大中美之间的矛盾,反而可能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所说的那样,最终成为冲突的起因。迈克尔·巴尔认为,尽管中国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崛起,也在努力打造新的国家形象,但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威胁美国乃至世界的程度——那些夸大中国威胁的人,“想象中的中国权力源于”假想。基于误解和恐惧,促成了至少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扭曲为不真实的“想象的共同体”,可能会带来中美两国之间的大麻烦。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这本书就试图回答以上设问。从美国、美国人一方来看,之所以认为中国成为一种最大威胁,即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公众陷入了某种集体无意识中的恐惧:将注意力都放在中国对美国(人)就业机会、国家竞争力、文化冲击等方面的威胁,并且极大的放大这种威胁,忘记了自己的选择。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新版的中国威胁论被提出并流行开来,跟中国有关方面的对外宣传、形象塑造活动的努力有关,也就是说,这些活动本身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中国此前在海外推出过两部国家形象宣传片,第一部是在2009年年末通过CNN播映的反映中国企业与外国公司分工合作的短片,旨在回应外界对中国制造业抢走外国岗位、技术以及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等负面报道;第二步则是“人物篇”,展示了分别来自体育、科学、商业和娱乐等领域的中国名人,在几个国际主流新闻网站上播放。这两部短片实际上强调了中国在财富创造和科学方面等方面的成就,并没有展示出中国的平民、中国的发展不平衡性、中国的困难等方面,因而进一步引起了美国人等外国人对中国力量的担心。

    同样,中国某些部门和部分媒体企业的领军者在谈及其“打破西方的舆论垄断和话语霸权”时的生硬表述,传递给国外媒体和公众的,其实更多的是反感。这也使得旨在提高中国软实力的许多举措,比如扩大中国媒体的国际覆盖面和影响力而开展的投资,效果是非常糟糕的。

    有趣的是,在中国国内评价并不高的中国艺术和电影,反而更为有效的提升了中国软实力。《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就指出,尽管许多艺术家和电影导演对审查体制都发表了很多批评,在社会问题上也表现得颇为激进踊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及其作品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国的软实力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对外塑造形象,构建软实力,在文化、传媒、艺术领域,官方需要向草根阶层和被称为体制外独立艺术家的一群人学习,学习用自我批评而非浮夸的方式去描述真实的中国,从而赢得其他更多国家公众的认可。

    迈克尔·巴尔认为,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阻碍中国提升和发挥软实力的重要问题,实际上是中国长期过度依赖经济利益的外交逻辑。这一点也是中国国内不少公共知识分子所指出过的。《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书中密集提及白岩松、胡锡进、韩寒、《南方周末》、陈季冰、赵汀阳等中国国内的知名文化符号,显示出迈克尔·巴尔对中国国情有很深了解。

    在对中国国内公共知识分子和知名媒体的分析观点表达部分赞同的同时,迈克尔·巴尔还进一步分析指出,在政治层面上,西方公众恐惧中国,更在于无法弄清中国对外传递的“和平发展”信号究竟代表着什么。按照他的看法,孔子学院在全球的推广,过度显露出政府主导和包办的色彩,因而很容易被自然而然等同于中国式政治价值观的硬性强推(无论是美国、法国,还是德国、日本,此前都未曾如此明显的在他国进行过类似的文化推广行动,更接近于近代历史上西方国家教会在华的活动方式)。而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强调自己的崛起是“和平崛起”,属于和平发展,这反过来束缚了中国的对外行动选择,比如海军外交的空间、维护南海诸岛屿的主权,等等。迈克尔·巴尔总结指出,中国在将多样性“吸收”进自己价值体系方面很有经验,但是不太擅长应付自己文化框架外的“不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书店倒闭并非因不读书 消费习惯改变成主因 2013-07-15
· 总理都能“抽出时间读书”,您呢? 2013-05-27
· 第18个世界读书日 各地溢书香 2013-04-25
· 世界读书日:数字化时代的思考定力 2013-04-23
· 全国书博会揭晓“十大读书人物” 2013-04-2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