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往往才是对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之前,那些预测即将爆发经济灾难的人,受到了市场和舆论的无情嘲笑。这一幕,颇似于中国当下经济学家和开发商们对唱衰房价者的“围剿”。事实证明,真理的确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前提在于多数人不愿意去正视不想看到的事实。
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接连上演,再加上同期叠加出现的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此前占据舆论主流的盲目乐观意见。美国政府为应对多方面的危机,不仅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重建了部分监管体系,而且开始积极规划新能源产业,致力于重整制造业;与之同时,华尔街秩序也在自行恢复之中。
对此,主流意见出现了分化。有的人激烈抨击美国政府救市、恢复及扩大监管等做法,相信只要坚持取消监管,市场就会回到自发运转的良性轨道。还有人认为救市力度、美联储货币新发数量都还不够,坚称充足的投入将会带来新的长期繁荣。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存在共同之处,就是乐观(只是对乐观的原因判断上存在分歧)。
彼得·D·希夫一直就是个非主流。2006年以前,他就曾预测美国将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而爆发一场经济灾难,并因此,与其他少数几位预测到了巨大风险的经济学家或投行职员一道招致了嘲笑。几年过去,彼得·D·希夫在曾推出的《美元大崩溃》、《经济为什么会崩溃》等著作,被证明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精准判断。彼得·D·希夫的新著《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一书近日由中信出版社引进出版。
在这本新书中,他不仅继续唱衰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并且系统分析了美国经济体制和政策体系存在的痼疾,抨击了那些迷信美国政府救市和监管力量的观点,也批驳了寄望于修修补补就能让市场体系重新焕发生机的乐观派。在彼得·D·希夫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仅仅是作为经济体的美国将迎来的崩溃的开始,“罪魁祸首”则被定义为通货膨胀的持续制造者美联储。在1990年代,美联储将数额庞大的美元注入经济运行,首先助长了股市泡沫,以互联网板块为重;其后,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大量廉价资本开始不断涌向房地产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让美国的房地产泡沫被“吹”大到极度夸张的水平,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次贷狂潮、资产证券化泡沫浪潮。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小布什和奥巴马两届政府所选择的救市政策,并没有收缩货币供给,强行挤出泡沫,相反的是不断增加美元供给,放任恶性通货膨胀压力持续。
《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一书对美国政府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存在方式开展了分析,基本上否认了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存在合理性认为“大政府在催生泡沫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也是产生资源错配的主要根源”,应大刀阔斧实施改革乃至于“推倒重来”。首先,美国政府推行的就业促进政策,实则加重了企业负担,造成了社会总福利的损失;甚至还因为雇佣税的存在,影响了雇主增加雇佣的积极性。彼得·D·希夫建议一竿子废除最低工资制、失业保险、各行业的准入许可。其次,存款保险制度等制度是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根源,应废除这些“兜底”机制并永久性终结政府对银行的救助行为,“迫使银行、投资者和债权人自担风险”,最终重新建立起一个健康的金融系统。第三,回归金本位。第四,真正简化税种、降低税负,以间接税取代直接税,并在减税过程中大力裁撤美国政府的所属机构。第五,裁撤已无法实现健康运转的美国社会保障体系,仅仅保留针对老年贫困人群的救助机制。第六,终止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过度投入,迫使美国公众正视获得大学及以上学历成本高于收益的现实,从而让美国的大学入学率、职业教育与培训接受率与社会需要相对接。彼得·D·希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失业,让美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并切实减轻美国年轻人的大学学费负担。第七,开放医疗市场,将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合二为一,解散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第八,取消过度福利,以此为前提再取消移民管制政策。
书中提出的上述建议相当激进,有一些颇显偏颇,值得商榷。需要提醒指出的是,尽管彼得·D·希夫的政策建议激进偏颇,但在许多方面的确找不到比他的建议更能“对症”的方案。因此,对《国家为什么会崩溃》书中提及的政策建议,不宜以“一纸妄想”而漠视,我们无法排除其中的部分内容获得美国政治家、媒体、公众重视而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可能性。从另一个角度看,彼得·D·希夫所言的政府职能、政策弊端(特别是税收、高等教育等),部分契合中国现实,政策建议也很值得国内有关部门的决策者和研究者参考。
泡沫和资源错配尚不至于发生彼得·D·希夫所言的“国家崩溃”,而是构成了崩溃的基础。彼得·D·希夫认为,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债务已经到了单靠印刷美元也无法偿还的地步,预估总额已经达到了100万亿美元,断言美国即将破产。他进而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建议美国停止偿还债务,重新创建财政基础,在美国国内实行更为严厉的信贷和更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一次,非主流还会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