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
彼得·马什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今天的中国,到处弥漫着工业革命的气氛,这是因为工业生产特别是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因为在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蓝图中把工业化放在了首位,此外为这种氛围推波助澜的还有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两本相关译著,一本是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另一本是彼得·马什的《新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先行出版,我自然认真阅读,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现在正处在以“互联网+新能源”为聚合推动力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这种强大的聚合力会逐渐将垂直的权力呈水平分布,甚至可引发现有政治体制的变化。当第一遍阅读《新工业革命》时,透过马什先生貌似“散”的章节和多得令人吃不消的工业界大小故事,我吃惊地发现,作者将人类工业革命的历史划分成五个阶段。浮现于脑海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作者为何没有提出“第五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选用“新工业革命”这个题目?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全书,寻找着章节之间的逻辑结构,印证着这次工业革命何以为“新”的理由,终于豁然开朗,感叹作者十年岁月收集世界工业革命史料的惊人毅力,感谢作者为当代工业革命提出的睿智箴言。
作者认为,从1780年到20世纪末,人类共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工业革命,即蒸汽机革命、运输革命、科技革命和计算机革命。这些革命以科技为手段,智慧地塑造了工业原材料的物理与化学属性,把人们一步步推进现代化生活的时代,为制造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作者的眼里,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在过去,只有一部分技术发展促成了制造业的变化,包括蒸汽动力、金属加工、发电和化学。在21世纪,应用于制造业的技术数量大大增加,包括电气、网络、生物和激光技术等,以及这些主要领域的众多分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型经济体迅速崛起,重要的制造业地区将越来越广,“前四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局限于发达经济体,此次新工业革命的最大亮点是其影响将均匀地遍及全球。产品的制造地将更加分散,越来越多的制造商会将其制造业链条混合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新时代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民主化时代’”;网络应用的日趋完善,制造业的“外包”和“互联”将更为普遍,“制造业价值链的环节被逐步拆分给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对这一切事务进行管理的技能被视作极有价值的技能”;以钢铁和石化为“粮食”的大规模制造业,为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带来挑战,“从进一步的发展趋势看,可持续制造理念变得更重要,人们将更关注将制造业改造成对环境破坏较小的产业”;科技的细分、全球化分工和网络营销,导致生产领域不断涌现很多机遇,这为利基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考量,将会促使制造业从批量向定制生产软着陆。
当我拿起笔,把作者的精华思想串在一起,欣喜地发现新工业革命的特征跃然纸上:科技化、全球化、互联化、绿色化、定制化和利基产业。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我愿意这样去理解新工业革命的“新”和作者的良苦用心。那就是,这次工业革命尽管如往次一样,要制造诞生出重大的新产品,但首次要求特别关注制造方式的变革。用作者的话来讲就是,“制造业是将原材料制造为新产品以迎合新需求的艺术和科学。在新时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准确识别已有的生产制造模式将会如何变化,掌握如何从这些变化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带着这份兴奋,我第三遍阅读《新工业革命》,深刻感受它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启示价值。首先是技术创新,每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制造业成果都是通过崭新的科技作用于原材料实现的,因此制造业的创新不仅需要信息技术的融合,而且需要材料科技的革命。其次是如何转型?向哪里转型?我的理解是向全球工业化发展趋势转型。《新工业革命》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智能制造、互联制造、定制制造和绿色制造将是未来几十年世界工业革命的业态。换言之,制造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将会决定谁能占据未来制造业的制高点。这次革命是全新的,不是第五次,我们没有理由再去抱怨沉重的历史和过去。
新工业革命已在全球勃然启动,我国的工业转型升级方兴未艾。真诚向我国工业主管机构以及广大制造业同人推荐《新工业革命》一书,共同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助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