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风险与收益平衡的激励约束机制
2013-01-25   作者:刘小玄  来源:经济参考网
分享到:
【字号

    村镇银行的高管或行长均来自商业银行系统,因此,他们也会把原银行系统的管理模式加以复制。不过,当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时,他们也在原来基础上,参照国内外的经验,结合新的基层市场环境进行了很多改进。这些改进都是为了适应外部市场竞争才出现的。
    与村镇银行不同的是,小额贷款公司没有银行系统的框框条条,虽然可能没有那么规范,但在灵活的经营方式上,在创新性和对市场机会的反应度方面,往往比村镇银行更胜一筹。
    由于小贷公司的实际运行完全是由产权人自己控制,不像一般银行那样,是两权分离下的银行经理控制。同时,小贷公司所花的钱完全是自己的,不是储户的。因此,其风险控制能力自然会强得多,当然,其追求收益的动机也会更强。
    民营的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非常严格,从董事长到员工都有各个岗位的职责,对担保贷款的权限进行分配,层层都有权限,权限和额度相关,一定额度以上必须通过董事会和申报委员会。关于风险防范,一般来说,20%的保证金是确定的,另外还有5%的风险金,这些都要交给银行。比如贷100万元,担保公司必须先要存20万元进银行,还要求出5%的风险金。
    做了担保还需要反担保措施,以便确保还贷。企业没有土地,仅用土地附着物向银行抵押是贷不到款的,所以不向银行抵押,而以这种土地附着物向担保公司抵押,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来获得贷款。
    从激励机制来看,以上各类小型金融机构均实行了对员工实行严格的奖励收益与绩效挂钩的考核体制,主要通过经营业务量和贷款回收率这两个指标与信贷员收入挂钩。信贷员或客户经理的工资中,基本工资占50%,业务量工资占50%。月度、季度、年度都要进行考核。每个月考核是以发放贷款的笔数计算,季度、年度按金额考察。如果只注重金额,怕乱放贷,风险很大。各类机构大都实行不保底的工资,与效率挂钩,全靠个人业绩。尽管挂钩的程度或奖惩力度有所差异,但这几乎是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都采取的激励方式。能否严格的实行这种激励奖惩制度,则是金融机构能否具有较高效率和获得盈利的关键。
    传统的银行垄断的金融市场上,客户经理在金融卖方市场上,不仅不会积极的寻找优质客户,反而还会对有需求的客户索取回扣。可想而知,在垄断市场和吃大锅饭的体制下,就不可能建立有效激励和奖惩的内部治理制度,因而必然导致个人从中得利,而信贷需求者损失的行为,也必然会造成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和银行的严重亏损。
    一个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会导致银行或金融机构具有积极的反馈方式,这就是建立起合理的治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在竞争中实现银行的最优目标。说到底,竞争就是看哪家银行更努力,看哪家的信贷成本和风险更低,而相应的收益更多。这一切行为都是要靠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制度和风险约束机制来保障的。
    具体来看,这种风险与收益平衡的机制主要以下面几种方式表现出来。
    1、实行不同权限的区分
    商业银行改制后,审贷权上收。例如四大银行,设立省分行,县报到市,市行审查完之后再报到省行去批。实行两级审批制,省级以下没有贷款审批权。省分行与总行各有自己的权限范围,分行的权限较低,绝大部分要报到总行,大中型企业基本全部要报到总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大多数处于最基层的县市水平,至少也要上报到省级分行才能得到审核与批准。如此冗长的审批环节显然不适合中小型企业贷款,因为它们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需要的是快捷,否则盈利机会稍纵即逝。
    在这种情形下,银监会要求所有的银行必须要建立中小客户的直营体系。由于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审批权限下放,原先的审贷部门与信贷部门的分离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统一,不仅大大缩短了中小型企业贷款审批时间,也使风险与收益能够得到一定的平衡。
    一些银行2009年成立了中小客户的直营体系,将前期客户的调查工作和贷款的审批审查工作等所有的手续全部交给中小客户中心,这样,中小型客户中心就可以有效权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这样,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业务几乎100%都不需要报总行。超过7500万元的贷款要报到总行,以下的就在分行审批。
    另一些银行针对自己的资产规模,把授信规模在3000万元以下的企业定义为中小型企业。在拿到一个企业客户的时候,先由总行对企业的规模进行认定。南京银行总行有一个模型,模型的变量和参数包括企业的销售收入、资产总额、行业以及人员等变量。一般而言,对小型企业的授信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
    实际上从以上这些银行的贷款规模来看,它们的服务对象仍然是较大的客户。
    然而,对于新兴的小型金融机构来讲,由于其规模小,层次简单,因而天然就具有审批简单和贷款迅速的优势。一个小型金融机构,最多也就十几至几十个信贷员,几个高管负责审批,没有什么层层报批,只要信息透明和可靠,很快就能搞定。在这样的机构里,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相当明晰,两者的平衡也十分简单。
    审贷一体,将风险和收益对等。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是“审贷分离”,就是银行的营销部门和风险管控部门是分离的,是一个矛盾体。对风险管控部门,考核的不是业务量的指标,而是不良率的指标,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降低贷款风险。在这种传统模式下,很多风险较高的中小型企业贷款就会被砍掉。因为对贷款审批人员来说,批一笔贷款他没有额外的收益,但是一旦出现风险则会追究他的责任,因此他的行为倾向是风险最小化。但是金融市场上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审贷分离在降低了风险的同时,也错失了很多盈利的机会。银行的市场拓展和营销人员则希望做大业务量,做大效益,哪怕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审贷分离的问题在于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等,从而将银行的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对立起来。实际上,风险和收益对等的时候,银行的利润才能实现最大化。也就是说,对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来说,既不是风险越大越好,也不是风险越小越好。
    2、审贷一体,奖惩挂钩,保持某种程度的平衡
    小贷公司或村镇银行大都实行基本工资和绩效奖励工资,后者和业务水平挂钩评分。按照不同的评分,绩效奖励就可以拿到基本年薪的若干倍,如果绩效工资与基本工资各占一半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两倍。主要是和存贷款业务挂钩,比如贷款的笔数、金额。这里涉及一个风险比例,有一个指标控制,比如不良率在2%以下不受处罚,超过的话就扣50%的奖金,风险达到3%,可能绩效奖励就都没有了。
    一些股份制银行采取直接考核到每一个人,奖励到每一个人的方式。每个客户经理今年做了多少业务,为行里贡献了多少利润,都能计算出来。只要为银行做出了贡献,直接就能计算出能得多少奖金,大家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用同一个标准。
    对于中小型企业客户最有效的办法,是把责、权、利统一,采用审贷一体的模式。例如对中小客户的不良贷款容忍率是3%,即在3%以内不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在选择客户的时候,只要不良率能够控制在3%,项目就可以通过。这些模式在传统的信贷审批的框架和模式下是没有办法实现的,这样,目标函数就不是风险最小化,而是利润最大化,3%以下的不良贷款率只是一个约束条件。这种模式探索成功之后,就可以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地覆盖更多的客户。
    问题在于,一方面,银监会的很多规则,例如对于终身责任的追究到现在还没有取消,另一方面,又说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可以容忍一定的风险度,这最后到底执行哪一个?因此,应当考虑对于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区分不同的责任。例如,对于大银行,其任何一笔不良贷款的损失都会很大,而小型企业客户,则风险相对分散,因此,相应的风险控制方式应有所区别。
    3、尽职免责模式
    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下,一些银行推出了“尽职免责”的模式,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解决放贷给中小企业可能产生的过度约束的问题。
    一些信用社率先推出信贷“尽职免责”责任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助推信贷管理模式转型。按照原有的信贷管理模式,即使信贷员操作合规,仍需承担一出现风险就要赔偿的“包放包收”责任,赔偿责任同自身的收益不相匹配,一度造成信贷员懈贷、怕贷、拒贷的心理,出现了贷款发放难的现象。按照新的模式,明确规定贷款发放后,出现潜在风险,形成不良或造成损失的,按照贷款风险形成原因分为减免责任、一般责任和违规责任进行处理。贷款发放过程中,贷款责任人无违法、违纪和违规行为,能够尽职管理,但因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而出现潜在风险、形成不良或造成损失的,经联社贷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同意,可以减轻或免除贷款责任人的责任。“尽职免责”责任机制一实施,很快调动了信贷人员发放农户信用贷款的积极性。此外,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形成实施好尽职可免赔制度的“蓄水池”,适度减少信贷员赔偿压力。风险赔偿准备金提取来源,则以责任人全部贷款责任额按比例提取的总额,例如,20%由责任人绩效工资中留成;30%由金融机构的工资总额中提取;50%由金融机构虚拟形式登记台账。这样,信贷员发放贷款再也没有如履薄冰的感觉了。
    据重庆著名企业家尹明善评价说,对中小型企业,银行的放贷人要实行尽职免责制,只要你尽到职,就是这个企业几乎垮了,收不回来,也不会追究你的责任,把这个“紧箍咒”松了以后,民营企业就会拿到很多很多钱,因为他们的许多项目很好,信誉也可靠,甚至有的还有担保,有抵押,但都拿不到钱,都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之后,有关责任人退了休睡觉还不安稳。
    由此可见,对于不良贷款责任的终身追究制实际上导致了风险远大于收益的不平衡,因而导致银行缺少激励去给中小型企业贷款,即使能够从中获取收益,但仍然担心万一出现一笔不良贷款可能带来的麻烦。所以银行宁可不贷或少贷来减少风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外国人是这样读书的…… 2012-12-11
· 《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 2012-11-23
· 国外名校:从“教读书”到“帮创业” 2012-11-22
· 马蔚华巴曙松谈金融与读书 2012-08-21
· 【读书】贵金属的价值 2012-08-0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