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200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GeorgeA.Akedof)和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所谈的“动物精神”(spiritus animalis)概念,借用自史上争议最大、遭误解最多的经济学大师凯恩斯。
包括凯恩斯主义者以及凯恩斯的反对者,长期以来都忽略了凯恩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政府监管必要性给出的一项重要解释,即人的投资行为并不都是理性选择,由大量个体形成的投资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加复杂的非理性情势,经济前景同样如此,这种情况下,市场主体不能迷信所谓的科学分析,而需要借助“想要采取行动的自发冲动”,并概括为“动物精神”。
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而生的行为经济学,佐证了“动物精神”的存在,有效解释了人的行为选择中有限理性、厌恶损失、有限意志力、有限自私、注重公平等有悖表面理性的现象,填补了经典经济学的不足。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希勒合著的《动物精神》一书,对凯恩斯经济思想进行了批判性梳理,总结并整合了近几十年来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读者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政策、社会现象。
《动物精神》写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书作者也特意将“动物精神”的观点,用到了对这场近一个世纪来规模最大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成因解读之上。这也使得此书一经出版,迅速成为畅销书,同时获得了美国经济学界、政府监管部门和大众读者的较高评价,对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政策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进程、放宽金融创新空间、推进上海等国内城市金融业务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无论是监管部门官员,还是金融行业及其他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实体行业、服务业从业者,均有必要将《动物精神》作为一本必读书。
这本书首先阐释了动物精神的5个不同方面,包括信心、公平、腐败和反社会行为、货币幻觉以及故事;然后分析了每一项对经济决策产生影响的情况,对学界和舆论争议度最高的几大经济政策问题“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中央银行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如何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等作出了解答。
信心是最重要的动物精神元素,既是经济增长、市场活力、社会进步、技术创新等的来源,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市场主体忽略或低估风险。经典经济学恰恰错误的解读了信心,在某些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的话里,“市场信心”是理性的,可预期、可计算、可控制。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希勒分析指出,信心、信任的真实含义就是超越理性。深刻理解这一点,对于金融业从业者和监管者都是极端重要的,特别是后者,一方面要认识到市场信心往往容易形成投资狂热,滋生过大泡沫、引发系统风险,有效开展监管,但另一方面,也不宜高估监管体制的有效性,要摒弃对既往有效的监管举措的迷信,防止短期政策常态化,尽可能减少监管对市场的反向干扰。
动物精神的其他4个方面都不难理解,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决策者及市场监管者,还是金融及其他行业的企业主体,都需意识到人在行为决策时注重公平、基于短视利益考虑而作出的背德欺诈及腐败选择、因货币幻觉而忽略通货膨胀、轻信富有感染力和表面可信度的故事而摒弃常识等趋同行为。长期以来,这些行为被部分经济学家和道德家作了大相径庭的解读,均显牵强,甚至被人总结得出“经济(学)就是不讲道德的”结论,《动物精神》则有助于人们从经济学教条和道德幻觉中走出来,公允看待相关的社会现象。
经济萧条通常与前期过热接踵而来,如前述,可以解读为过度而盲目的“信心”这一动物精神元素的产物,分析每个萧条个例,也不难看出市场主体欺诈及腐败选择、“轻信故事”等其他元素的影响。乔治·阿克洛夫和罗伯特·希勒指出,实际上,为了走出萧条,政府主导的救市,乃至金融机构、其他行业企业的配合举措,往往是错误的,最为常见的就是未能及时有效的挽回市场信心。
《动物精神》书中对其他几个在各国学界、政界和公众舆论中存有较大争议的经济政策的分析解读,通过对动物精神元素的引入,对经典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发展出的劳动经济学等分支及自然失业理论、储蓄决策理论、最优投资决策理论等理论提出了挑战;相应的,上述权威结论影响下推行的政策实践,也很有必要来一番检讨反思。笔者特别要推荐朋友们阅读这本书的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这两章内容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更清晰的理解当前最热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房地产市场以及地域歧视(户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