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美经济发展的危与机
2013-01-21   作者:李成军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分享到:
【字号

    如果说2008年之前的经济危机,只不过是局部的危机,其结果充其量是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内部之间的调整,不会影响整个国际经济格局,那么,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其深度和程度则不那么简单。处于风暴中心和金字塔顶端的美国,由于危机的发生,国家信用的长期和过度透支,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这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承接了东南亚国家的加工制造能力,大量的美元因外汇盈余而输入中国,一举扭转了困扰中国多年的流动性危机,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吸纳了美元的流动性,继而升级到金字塔第二层,形成中国和美国经济之间的“恐怖平衡”。然而,这一平衡本身因其不可持续性一直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责。如今,这一“恐怖平衡”正因美国的过度投机、滥用自己的美元霸权而以次贷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形式最终被打破。
    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经济关系面临着再平衡的问题。而这种再平衡不仅受到中国和美国各自采取的政策的制约,而且要受到原先世界经济格局进一步弱化导致的地区性联盟和国家在争夺各自在新格局的话语权中的政策和利益的制约。各个有影响力的地区联盟和国家为建立符合各自利益的新经济秩序的博弈,其间必然伴随着利益、资本和原材料定价权等关键要素的转移。巨大的人口基数及消费潜力、庞大的制造业产能以及经济体量,再加上与发展中国家具有密切的联系的优势,无疑为我国进一步增加自己在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格局的博弈中的话语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也正是“十八大”报告对当前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依据之一。
    然而,新经济格局的建立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路径依赖的惯性还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延续,美元乃至美国的霸权还会继续,中国在短期内难以摆脱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
    《大博弈:中国之危与机》的作者就这一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是,一方面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单纯依靠制造业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式,同时扩大国内需求;另一方面,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一策略能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中国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但上述目标都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结构转型用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的国情更为复杂,完成结构转型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更长。目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加工制造业生产体系,生产要素配置的重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都需要时间;受国内外需求结构差异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因素的限制,中国难以在短期内依靠国内市场消化庞大的加工制造业产能。此外,由于加工制造业吸纳了大量由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一旦转型过快,将导致失业率急剧攀升,可能危及社会稳定;而劳动市场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并非朝夕之事。因此,转型过快将加大就业压力并降低经济增速。
    其次,扩大内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中国最大的内需市场也在农村;而农业的产业特性和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决定了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增长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为此,如何在调整经济结构和确保经济增速的前提下,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是一个严峻挑战。对于城镇居民而言,尽管其收入水平的增幅相对较高,但却面临日益高昂的住房、教育和医疗成本,因此其储蓄动机也日趋强化。此外,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较为缓慢且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居民日益增加的收入无法转化为相应的金融资产,从而诱使其加大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并盲目投资于股市,不断推高资产泡沫并导致股价大幅波动,进而加剧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由此可见,拉动国内需求涉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初次分配比重)、税收体制改革(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土地制度改革(抑制土地投机和相关资产价格泡沫,降低居民居住成本)、社会保障和教育体制改革(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相关领域的改革难以一蹴而就,拉动国内需求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值得欣慰的是,“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国民收入的倍增计划,相信会对扩大内需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体来看,本次危机在重创美国经济的同时,也对欧元区国家和日本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2010年初以来愈演愈烈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汇率频繁波动;日本则受巨额政府债务、流动性陷阱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经济复苏乏力;而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尚未完成国际化。在此情况下,美元作为核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此外,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过程也是发行国铸币税收入重新分配的过程。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其经济、金融实力仍然是不可竞争和挑战的。因此,美国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考虑,必然要抑制新储备货币的崛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十分严峻的。此外,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中国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种应急举措,其条件尚不成熟。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不断增长、资本账户完全可自由兑换、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实现金融自由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以及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弹性化。目前来看,除第一条之外的其他条件中国基本都不具备。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只能处于边干边学的初级阶段,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尚需时日。
    我们理所当然地相信,一切尽在变动之中。
    综合来看,《大博弈:中国之危与机》对后经济危机时代中美经济及诸多领域的博弈的解读,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透过这一视角,对目前经济形势的解读和预判跃然纸上。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外国人是这样读书的…… 2012-12-11
· 《毛泽东晚年读书纪实》 2012-11-23
· 国外名校:从“教读书”到“帮创业” 2012-11-22
· 【读书】贵金属的价值 2012-08-08
· 《读书很好》:读懂香港,乃至中国 2012-07-1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