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经济,近年来总会跟一个名词“危机”联系起来。危机,危机,总在被提起的危机,似乎一直还没来,这让许多人笃定就永远不会来。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包括产业转型乏力、金融管制过苛、对外贸易面临重大挑战、内需消费不振、房地产泡沫惊人、政府驱动的超前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热潮,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能被掩饰,但问题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会带来危机,不同的人却存在不同的判断。
有人认为,上述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现象,会随着进一步发展而消失或得以轻易解决;对应的是比较悲观的看法,从单个或几个问题的现象化表现出发,担忧未来出现最严重的崩盘式危机。还有一些人基于利益诉求或观点立场,认为部分问题才是诱发其他问题出现的根本,比如部分经济学家就认为只要严控政府投资,放开金融管制,中国经济领域中的其他问题就会顺利得到解决;又如,炒房者和地产企业从业者,就更愿意强调内需消费不振、政府调控失当两点,希望通过政策松绑,来延长房地产红火发展的周期。
上述每一个问题,当然都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来不会自行解决或消亡,更可能的是朝着更不合理的方向分化,这是人性利益要求和市场规律决定的。而将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有各问题分开来看,孤立分析,其实反而不容易看清任一问题的实质。
以房地产泡沫为例,是货币严重超发(贬值)、失控的城市化、实体制造和制造服务等行业不景气产生资本转移、有关部门住房保障责任履行不力等因素叠加而成的现象,与正常的住房需求、投资需求乃至合理化的投机需求毫不相干——也就是说,要控制房地产泡沫,只出台限购、严控房贷等政策,是作用不大的。正是有关方面对房价飙升背后关联的各方面关键因素视为不见,不采取真正管用的举措,才会出现调控步步升级(严厉程度甚至殃及有正常购房自住需求的市民),但房价仍居高不下。实际上,调控真正管住的只是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在国内大城市、二三线城市乃至许多县城、乡镇,到处都是建设工地,到处都在建设商业共同体,到处都是入住率接近于零的新楼盘,各地的人们都有购房投资赚大钱的打算。
财经作家牛刀的新著《牛刀说货币:货币狼烟》,是一本指导我们从整体性、周期性、规律性的视角,更深刻全面认识中国经济的佳作。前面已经提到整体性认识经济的意义,经济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也是不可忽视的两点基本原则。牛刀此前的多部作品中,都曾反复强调这两点,规律性就是经济的繁荣、衰退、调整和复苏,任何经济体都无法违背,而应尽可能加强认识分析,使得相关的政府政策、投资决策等行为符合规律;周期性则指经济发展存在趋势、周期。
这本书九个字的书名,就两次提到“货币”,说明书作者有意通过货币问题、货币政策来引导人们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证明危机难以避免的必然性。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与中国的货币政策、中国融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的方式密切相关。人民币目前正加快国际化进程,希望平稳实现数年后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如果这个目标达成,人民币将成为与欧元、美元并列的世界三大主要货币,中国也将因此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美国对中国、人民币带来的冲击认识得很清楚,来努力推动制造业从中国回流美国、撤走美国资本(热钱外逃)、加紧引进包括中国等经济体的人才、加强技术管制保护。牛刀在书中指出,这套“组合拳”,让中国的制造业陷入困境,让中国国内的房地产企业无从再通过海外融资并借助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既有方式高负债运转,指向的是中国的对外出口能力和外汇储备,并最终迫使中国、人民币失去挑战美国和美元的可能。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国内的房地产泡沫,最终将成为中美货币、汇率政策博弈的牺牲品。
公允而言,中国金融业和实体行业的央企,近年来获得的快速发展,不完全是政策保护的结果,也不能说许多企业就毫无技术和管理优势。但央企、国家资本的过度扩张,却从根本上影响了民间资本在各行业相对均衡分布的可能,让国内游资与海外热钱一起扎堆在楼市。很显然,楼市崩盘一旦从以往的“狼来了”叫声,变成现实,扎堆在楼市的投机群体将付出惨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