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工业化的灵魂
2012-11-12   作者:汪中求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近几十年来,我们一般习惯于把人类社会分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几个历史阶段。这是按照马克思的学说以生产关系或阶级关系为依据划分的。如果以生产力水平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经济结构作为标准,人类文明史可以划分为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从局部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跨入工业时代的步伐明显表现出不一致的特点。但从近现代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人类告别了农业时代,跨入了工业时代。而且时至今日,发展较快的欧美国家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正在大步跨入信息时代,虽然一些发展较慢的国家和地区,尚在农业时代徘徊和挣扎,但大多数国家则正在经历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型。中国应该列入后一种,属于正在转型中的国家。
    客观而论,中国与世界上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发生联系的时间并不算太晚。早在19世纪中期,先是出于被动接受,而后则是出于主动追求,中国就开始了与西方工业化的接轨。然而,我们惊讶地发现,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在对西方工业化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人希望得到的,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业成果,而对他们的工业文化和文明则少有兴趣。虽然中国对工业化的学习迭经文化创新和变革,但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而究其原因,这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自大”不无关系。中国人一向自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即为文明大国、礼仪之邦,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传统,而近代以来欧美诸国之所以强于中国的,无非是那些奇技淫巧,在文化方面则远远落后于中国;欧美国家的富足与强大,不过是技术和工具的发达而已。一直到今天的中国,持这些看法的人依然不在少数。于是,在一轮又一轮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人过分片面地从欧美地区输入先进的工业技术和工业成果,对其背后更为先进的工业文明却缺少足够的关注,而这恰恰是制约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关键。
    虽然中国文化曾经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但农业文明所固有的农业思维却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生产单位狭小而缺乏合作精神,重经验而反理性,轻视开拓创新而注重稳定守成,少有竞争意识,即便竞争也轻规则而重谋略,等等。与此相反,欧美国家的工业文明,表面上源自发达的科学技术,而其深层内核则是特色鲜明的工业精神。其特点是:重视理性,重视实业,重视科学,重视创新;提倡“合理谋利”和多边共赢,把“贪图财富”的个人谋利行为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行动;摒弃一夜暴富、短视浮躁等急功近利的心态。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就是,工业化必须以工业精神作为支撑。如果仅仅是引进了工业技术或成果,而抛弃了蕴含其中的工业精神,或者用农业思维来运作工业化,孕育出来的工业集合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有魄无魂的工业化的形成也更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化时代真正到来。笔者的老家江西九江农村有一句老话:“创业犹如针挑土,败家好比水推沙。”尽管中国工业化的形成不一定如针挑土一样艰难,但缺少精神的工业化一定会像水推沙一样容易消失。
    缺少精神的工业化最大的问题是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民族的影响。近30多年以来,新一轮的工业化浪潮席卷中国大地。虽然,这一轮工业化的繁荣和光鲜是以往任何一次工业化都无法比拟的,但新的工业化浪潮依然没有很好摆脱固有的农业思维。人们虽然彻底改变了抑“商”的传统偏见,在新一轮的工业化中极度“重商”,甚至把“工”都看做是“商”的手段,“商”才是“工”的目的,中国社会把轰轰烈烈的工业化演变成为雷霆万钧的商业化。中国人一改以往那种在“利”面前羞羞答答的矜持,有的甚至对“利”的追逐被放大到了极点,在逐利这一点上只注重结果而不问过程。更为可怕的是,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市场化、工业化,大部分企业长期用这种思维来指导企业和市场的发展,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用利润的标尺来衡量企业的发展。
    笔者的处女作《营销人的自我营销》讲过一个卖房的故事。一位房地产商盖了一片别墅,业务员带了一位外地买家,一口气要买下八套,但希望更多优惠。最后房地产商不仅没有给更多折扣,而且干脆一套都没卖给他。因为如果这八套房子成交了,客户并不是自用,而只是用于资产投资增值,这就会严重影响整个楼盘,特别是二、三期的营销。另一个关于房地产的故事是:当初某著名房企北京公司新任总经理弄下一块绝对赚大钱的地块,打算以之作为献给董事长的见面礼,谁知董事长却全然不置可否,因为该房企进入北京市场,并非只是为了多一点利润,而是要在北京市场占一席之地,要开发必须成片开发、社区开发,为此必须放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与争夺。还有一个关于楼房的故事。武汉位于江岸区鄱阳街青岛路口有一座6层大楼,有年头了,叫“景明楼”(现名称为“民主大楼”,是武汉市民主党派办公楼),1999年某日武汉景明大楼的业主收到一份来函,告知“景明大楼的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了两年”。写信者是景明楼七八十年前的设计单位,一家英国的建筑公司。三个楼房的故事分别说明三个做事的层次:商业、工业和工业精神。卖房的故事属于善于经商,建房的故事就算有工业头脑,而修房的故事则属于有信念和精神的作为。
    近30年,中国的“重商之树”导致“中国制造”遍地开花,而“中国创造”则乏善可陈。中国大多数制造类企业,只信奉“卖出货就是硬道理”,而对出精品、创名牌则不屑一顾;不注重原创,不注重研发,不注重专利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与沉淀,因而许多制造类企业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只在微利的低端产业链条里挣扎。在这些企业和这类企业家看来,研发远远没有抄袭获利更快、更直接。凡此种种,归结到一点,就是我们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没有完全坚持工业精神,因为真正的工业化永远都是有精神支撑的。世界最优秀的制造工业,如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瑞士制造,背后都有着一丝不苟的工业精神的支撑。欧美诸强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告诉我们,没有工业精神支撑的工业化终究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具有工业精神的生产者对消费者应当永存敬畏之心,绝对不会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绝对不会让不合格的产品流向市场,而是要确保流到市场上的都是精品;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应当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利益的诱惑,是寂寞的高手,将“十年磨一剑”、“一生做好一件事”作为自己的选择,致力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愿意在人才方面进行长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真正的工业化人才;具有工业精神的企业对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员工,倡导的是孜孜不倦、手艺的专注、产品的专注,像瑞士钟表匠一样的工匠精神……
    然而,由于在农业化向工业化的大转型中,中国人行走得过于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思考工业化与工业精神的联系。长期落后于他人的事实,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心理,让近现代的中国人一头扎进了工业化的浪潮,有的甚至把工业化看成是简单的牟利和扩张,而对其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不屑一顾。
    正如文化之于人,工业精神对于工业化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灵魂。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灵魂却体魄强健的人,同时我们也很难认同一个只富不贵的暴发户。“就物质生活而言,这个村庄就是我的世界;就精神生活而言,这个世界就是我的村庄。”甘地的这段话,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读懂?

摘自汪中求《中国需要工业精神》(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马蔚华巴曙松谈金融与读书 2012-08-21
· 【读书】贵金属的价值 2012-08-08
· 《读书很好》:读懂香港,乃至中国 2012-07-17
· 新华读书“六月十大好书”揭榜 2012-07-09
· 《读书很好》 2012-07-0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