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毅夫 |
林毅夫是2012年度最受关注的经济人物,今年6月从世界银行任期届满荣归北大以来,一直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作为一位思维严谨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在其新作《解读中国经济》中,通过其深入的思考和逻辑清晰的表述,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经济的前世今生。
林毅夫作为世界银行成立60多年来首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首席经济学家,获得了“站在世界经济学界顶峰的机会”。4年中,他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他的眼中,中国、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解读中国经济》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对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渐进式改革、东亚奇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读罢令人豁然开朗。
林毅夫通过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探寻中国近代由盛转衰的原因。书中写道,为什么19世纪之前,中国是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而现代则落后于欧美,即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中国的衰落,可在科举制上找到根由,而民族复兴的感情又源自儒家文化。“中国的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由此形成的激励机制不利于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等的学习。因此,中国也就无法自发地产生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从而在西方发生工业革命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内,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迅速由领先变为落后。”
林毅夫指出,很多人信奉的“最小政府”,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市场机制可以良好地发挥作用。书中提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小的政府’并不是最优的选择。”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政府有能力、有必要发挥适当的作用:收集和提供信息、协调、对企业进行外部补偿。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政府怎样才能保持合理的“度”?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墨守成规与矫枉过正都不是理想之道,终归还是要根据自身实际、形势发展所需而不断修正。
林毅夫既是一位自信的中国学者,也是一位全球货币政策制定的参与者。他看好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长速度,这一观点此前引起了媒体热议。林毅夫说,他提出的中国经济增速的判断,是指有如此的增长潜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将有这样的客观事实。潜力能否变成事实,还需要中国充分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克服困难,改革完善各种经济、社会和制度问题,为稳定、健康、快速、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创造条件。
林毅夫既为国家的发展而感到骄傲,同时也坦承它的不足。他在书中提出要纠正对中国过去的一些错误看法,并对未来提出新的见解。由于处在改革探索阶段,双轨制经济的推行,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诸如金融结构不合理、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城乡发展和对外贸易不平衡等问题。他认为,解决的办法在“扬汤止沸”、“釜底抽薪”,持续深入地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并强调,政府发挥好因势利导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