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辛乔利
张潇匀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自从有了社会、政府、国家的产生,税收都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议题。税收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影响巨大,在古代中国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以及同期的欧洲城邦国家,严厉的税收征管政策及其执行常常催生农民和市民群体起义;而到了近代,欧洲诸国征税能力及借贷信誉的差别,更是直接决定了多起内战、国家间战争的结局。众所周知,正是因为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横征暴敛,才最终孕育出一个美国。
有征税,就有抗税、逃税和避税。这些“积极”或“消极”反抗手段,体现出纳税主体对征收苛捐杂税的征税主体(国家、地区政府)的强烈不满,并形成了反制力量,迫使征税主体不能随意所欲的确定税收范围、品种和税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反对过高、过滥征税的避税,本身带有一定的正义性。
“避税天堂”的出现,最初因为近现代以来,工业化国家(富国)税率偏高、税种偏多,富裕阶层为了尽可能保全既有财富,因而选择将之流入低税收国家或地区。这些低税收甚至无税收国家、地区名单中,包括瑞士、列支敦士登等欧洲国家和地区,更多的是太平洋、大西洋中的小岛、环岛国家或地区。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税率极低乃至为零,有极其宽松的经济政策、缜密严格的法律制度。
“避税天堂”国家和地区从接纳富人保全、隐匿既有财富的生意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这所赚的,毕竟是“死钱”。为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参与到现代金融业,参与银行、保险、基金和衍生品等金融前沿业务领域,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成为金融全球化格局下资本自由流动的流入地。而后,影子银行的崛起赋予了“避税天堂”新的功能。
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青睐“避税天堂”的目的,不仅在于规避税收支出,更重要的是逃避政府监管。也因为此,全球型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再保险和专业自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都频繁使用“避税天堂”;苹果、谷歌等知名跨国公司也借助“避税天堂”规避税收。
“避税天堂”的存在特别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迅猛发展,对“重税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法国等带来了严峻挑战,国家经济主权受到威胁,财税政策及税收征管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调控作用,税收负担被富人尽数推给了平民承担。更有企业和个人滥用“避税天堂”,将其变成贪腐、贩毒、诈骗、逃税等“黑钱”洗钱的平台。对此,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近年来掀起了一拨又一波围剿“避税天堂”的浪潮,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更将破坏全球金融稳定的罪责算在了“避税天堂”头上。
可以说,当前要认识经济迷局、理解金融谜题,无法绕开“避税”、“避税天堂”。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避税天堂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对于避税天堂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角色研究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而难以展开”。从金融角度审视避税天堂还是一个空白,也是遗憾。学者辛乔利、张潇匀所著的《避税天堂》一书,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对“避税天堂”的分布、演变发展、主要避税方式和手段、代表国家和地区等知识给予了翔实介绍,并就“避税天堂”带来更多的金融自由度、金融不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具有较强的工具参考价值。在笔者看来,书作者对“避税天堂”给予的评价“国家间竞争的战略、跨国公司制胜的法宝、超级富豪增收的手段……一个阳光与黑暗并存的地方、一个游离在征税与逃税之间的灰色地带、一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破坏者”,既是全面的,也是客观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