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靠吗?
2012-09-17   作者:欧乐鹰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随着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数据的可靠程度也成了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在过去,这种猜测也的确有一定的根据。
    在“大跃进”时代,毛泽东试图在短短几年内引导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这种设想只会演变成灾难,而统计系统失灵也是酿成惨剧的重要原因。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要想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首先要实现农业高产,之后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就可以用于现代工业基地建设。当时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爱国狂潮。尽管粮食生产目标遥不可及,但地方官员深知,自己的政治前途完全取决于辖区能否实现上级下达的目标,于是就开始肆无忌惮地炮制假数据。在浮夸风最盛行的时候,1958年夏天,部分省份的粮食亩产量达到了每年10000磅(约合4536千克)。这实在是无稽之谈。一亩相当于1/15公顷,估计上世纪50年代粮食亩产量大约在每年1000磅(约合454千克)左右。但这还不是最离谱的,很快就有其他省份宣称,粮食亩产量达到了20000(约合9072千克)甚至30000磅(约合13608千克)。归根结底,产量数据并不是为了反映粮食生产现状,而是为了制造欢天喜地的假象,鼓舞人民群众的士气,满足高层提出的不合理期望。但扭曲现实是要付出代价的。粮食产量越高,向中央政府缴纳的税金也就越高。在某些省份,由于虚报的产量太高,最后导致当年的所有粮食收成都得拿去缴税,而中央政府又会把税收收入用于项目投资,或是中国根本无力负担的浩瀚工程。为躲避生产大队的稽查,在某些地区,农民只能在一些隐蔽的角落种庄稼,只有这样手里才能有些余粮。
    从根本来说,“大跃进”时代之所以会涌现浮夸风,是因为地方官员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一方面是粮食产量长期不变的现状,另一方面,却是靠着虚报产量就可以实现的飞黄腾达的梦想。这种利益冲突长期没有解决。中国致力于经济数据改革后,1998年的GDP数据争议最大。地方官员上报的数据水分太大,许多专家认为数据严重虚报。现在,国家统计局已不再依靠地方统计部门上报的不可靠信息。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零售额等重要数据都是由大型企业直接向国家统计局上报。一旦地方数据和全国数据出现偏差,统计局也通常会以全国数据为准。以GDP数据为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一直低于各省上报的GDP相加后的总额。
    “大跃进”时代粮食产量数据失真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通过虚报产量来提高群众士气要比实话实说更有意义。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的数据是为了鼓舞农民士气,那么如今参考中国经济数据的人群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数据对增强海内外人士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仍在发挥作用。而且,中国经济每年8%的增长速度简直堪称奇迹,这对外界来说会起到定心丸的作用。但如果政府想在统计数据上耍花招,阻力也很大。步入信息时代以后,把经济数据当做宣传工具的空间已大大缩小。官方数据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传遍世界。记者都是火眼金睛、百般挑剔,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计算工具,精明的投资者更是在时刻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50年代的饥荒到底有多严重,人口学家要到数十年后才可以通过人口数据了解一二。但在今天,一旦数据出现偏差,许多人很快就会知道。2009年第一季度的GDP数据显示,当季GDP较上年同期增长61%,为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国家统计局还是发布了这项数据,表明执政者已经意识到,尽管数据反映的现状让人不悦,但向外界提供可靠的官方数据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益处。


12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马蔚华巴曙松谈金融与读书 2012-08-21
· 【读书】贵金属的价值 2012-08-08
· 《读书很好》:读懂香港,乃至中国 2012-07-17
· 新华读书“六月十大好书”揭榜 2012-07-09
· 《读书很好》 2012-07-0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