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3月8日那天,拎着皮箱的青年银行家约翰.皮尔蓬.摩根(J. P.
摩根)在纽约拥挤的人群中见证了那个时代交通运输业的一项奇迹——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新近用铁路将纽约与当时美国第二大城市费城连接了起来,此前22小时的路程缩短为3个半小时。
这天中午,安东尼.德雷塞尔(Anthony
J. Drexel)正在费城的家中等待他的到来。当时33岁的J. P.
摩根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健康状况不佳,事业摇摇欲坠。他和银行的合伙关系即将到期,在华尔街,他的粗鲁善变使得“他和他的公司不受欢迎”。本想像英国乡绅那样读书,玩狗,养牛消磨余生,但在其父朱尼厄斯.摩根要求下,不情愿又不敢违命的J.
P. 摩根只得去见一见这位素未谋面的中年男人。J. P.
摩根仅仅知道,44岁的德雷塞尔把一个家族货币经纪公司发展成一个具有影响力且信誉良好的私人银行,该银行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分支机构。“隆中对”的过程语焉不详,但结果影响深远,此后40年中,J.
P.
摩根没有成为一个高级嬉皮,而是为稳定美国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建了铁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企业,瓦解了反对市场的力量,并重整了市场秩序。
与J.
P.
摩根相反,作为德雷塞尔-摩根公司三巨头之一的安东尼.德雷塞尔则享受着另一种“待遇”——他几乎从记录中消失了。作家丹.罗滕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读到埃德温.霍伊特1966年写的《摩根之家》上的一句话“到他的父亲去世时,皮尔蓬不曾向任何人让步,除了德雷塞尔-摩根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安东尼.德雷塞尔。”这个在J.
P.
摩根眼里“亚父”一样的人,让他感到十分陌生,也激发了他“考古”的兴趣。此后十多年,他一直在搜集关于安东尼.德雷塞尔的资料,而所有与摩根有关的传记中,德雷塞尔这个名字或如片光吉羽般被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安东尼.德雷塞尔似乎在躲避公众的注意力。他不接受采访,没有保存日记的习惯,也没有担任过公职,甚至还销毁了他的私人文件。
《谁打造了摩根》一书的作者罗滕伯格幸运地获得了约150封安东尼.德雷塞尔的亲笔信和电报,并以此还原这位华尔街的“奠基人”。如同发掘了一座西周大墓,而墓主人又不为当时的史家重视,要想“复活”这个人,显然困难重重。作者不得不将安东尼.德雷塞尔融入他的家族史和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中来描述。其父肖像画家弗朗西斯.马丁.德雷塞尔参加过日耳曼人的反拿破仑起义,做过油漆工,最终踏上逃亡新大陆的客船,并在动荡的时局中靠投机货币交易发家。与冒险家父亲不同,13岁便进入家族公司的安东尼.德雷塞尔决策时往往喜欢从长远处考虑。
让罗滕伯格不解的是“一个诚实而正直的人,是如何在一个充斥着强盗式资本家的时代里战胜华尔街大鳄们的?为何一个拥有如此影响力的人物,无论其生前身后,都几乎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而安东尼.德雷塞尔创立的德雷塞尔大学现任校长约翰.弗赖伊则感慨道,作为华尔街建立者的德雷塞尔是一个非常注重长远利益的人,而如今往来于华尔街的人多是非常短视的。
巧合的是,J.
P.
摩根生于1837年,当年美国废除了中央银行体制,卒于1913年,那年美国开始启用现代央行体制,他在世的76年恰好是美国没有中央银行体制的年代,德雷塞尔-摩根公司填补了这个空白,构建了一个商业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