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从西潮到东风》
作者:林毅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从来都是西方人唱主角,哈耶克、凯恩斯、弗里德曼、熊彼特……我们耳熟能详的经济学大师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西方世界的阵营。
30年前的林毅夫也正是怀着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比崇敬的心情远渡重洋,正像他在即将出版的新书《从西潮到东风》一书中所爆料的那样,就像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那样,他过去总相信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一部秘典,只需学会,带回国来应用,就可以帮助自己的祖国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昌盛。但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当他满怀信心准备奉献所学到的前沿知识,来帮助政府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却发现他在国外学到的那一套逻辑严谨,看似完美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看起来毫不适用。
究竟是经济学理论出了问题,还是各个国家的发展思路出了问题?这是这么多年林毅夫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就在林毅夫卸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前夕,一条简短的消息几乎成了各大财经媒体的新闻头条――林毅夫力挺中国经济,称中国有潜力再保“八”20年。这一时刻或许是林毅夫对这一问题的终结答案。从西方经济学理论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或许可以用“从西潮到东风”来进行高度概括。
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条件经常不同于发达国家,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容易产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甚至是“好心干坏事”的结果。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国家的现实,分析问题,了解背后的因果关系,自己独立构建理论,这样提出的理论可能是和传统的或西方的现有的理论相同,也可能是全新的,只有每次都经过这样的创造性重构的努力,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与时俱进的,能推动国家的现代化的政策措施来。
“西潮”的核心经济理论是凯恩斯主义,而林毅夫提出的“东风”理论则超越了凯恩斯主义。
在《从西潮到东风》一书中,林毅夫提到,1988年,中国首次遭遇到了两位数水平的通货膨胀。一般经济学教科书和前沿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都要求政府提高利率,以抑制过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来治理通胀。可是中国政府并没有调整利率,而是进行所谓的治理整顿,以行政手段砍投资、砍项目,大量的在建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以当时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为准绳来评价,这样的治理政策是非理性的。面对1988年的高通胀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不同于教科书和前沿理论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中国政府面临的约束不同于当时教科书和前沿理论中所假设的条件。
林毅夫深深体悟到,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不能简单照搬教科书里和学刊中的现成理论,必须深入中国经济的现实,根据中国实际的条件约束,按照理性原则自己进行分析,自己建立理论模型,
才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方案。还比如,当时国内、外经济学术界有不少人根据那时的理论认识,认为“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双轨经济是最糟的经济”;但是,中国政府却推行双轨制的转型策略,一方面继续给予传统重工业部门的低效企业必要的保护补贴,另一方面放开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而同时取得了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
概括来讲,这部作品着重于对全球经济危机根源的分析,指出可以引领全球走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赢策略和实现该策略预期的可能,并提出避免同样的危机再次发生的国际经济新架构。很显然,这部作品的理论架构没有基于“西潮”,而是“东风”式的。
可以说,林毅夫的这部作品是引领创建具有发展中国家或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开拓性作品。阅读此书的读者也一定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切身感受――在发展中国家,“西潮”已经背离了发展的实际。在林毅夫的引领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从西潮到东风”即使不是就在眼前,也已经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