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图书馆书库古籍超半数损坏
若是古墓又如何?
2012-06-13   作者:傅万夫  来源:长沙晚报
 
【字号
  6月9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河南省图书馆被曝古籍书库不达标、专业人才缺乏,导致50万册古籍超半数损坏。6月11日该馆馆长杨扬表示,1989年投用的现馆,23年来从未进行过大修,只在2011年换过一次上水管道。杨馆长称多次申请改善古籍保护的条件,但效果不大,钱只能解决最低层次的问题。
  珍贵的古籍就这么变成了垃圾,对此,笔者忽发奇想,如果这些古籍是古墓,将会怎样呢?有理由这么说,那就不但不会变成垃圾,反倒会成了宝贝,甚至是即便成了垃圾也会被当成宝贝供养着。
  不信?可以看看至今依然没有定论的曹操墓就好了。想当初,曹操墓到底住的是不是曹操尚在争论时,当地政府就毫不犹豫准备投入上亿元开发曹操墓,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如果不是曹操墓能够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知名度,他们会这么干吗?还有貂蝉故里、李白故里、夜郎国、诸葛亮故里、刘备故里等,有的地方甚至为了争夺小说里的虚拟名人不惜斗智斗勇,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的投资,他们真的是为了传承文化吗?也许这些被开发故里的名人们活过来都不会相信。这一切不都是利益闹的么?
  一边是争夺名人故里,闹得脸红脖子粗,一边是颇为珍贵的古籍无人问津变成垃圾,这一反一正,很好地解释了为啥这些古籍这么多年没人管的真正原因。所以,笔者赞同杨馆长关于古籍保护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这个观点,如果不将古籍当成宝贝,就算再有钱,也改变不了古籍沦为垃圾的命运。
  对待古籍的冷漠,对待古墓的热情,这种天壤之别的姿态,其实隐藏着诸多可怜的文化迷失。我们有很多故居,可除了用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之外,这些故居、故里到底给人们带来多少文化传承,这似乎始终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话题。实际上,我们可供堆积的内涵文化并不缺少,缺少的只是我们对待这些文化,对待这些可能带来心灵洗涤的内涵价值的真诚态度。
  每年的读书日,都会有很多有关国人读书少、不读书的调查报告,很多人也许觉得这些报告很无聊,无法成为社会文化的标尺,但由此所给社会带来的反思却很有深意,因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正是社会价值观缺失的另一种表现。这种迷失表现在社会伦理中,也表现在政府行政中。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海外数字图书馆项目签署 2012-05-31
· 中国航空航天图书馆项目捐书1.9万 2012-05-15
· 柴火棍图书馆 建筑和环境的对话 2012-05-10
· 首都图书馆联盟主办“换书大集” 2012-04-07
· 图书馆帮农民工网购火车票是好事 2012-01-1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