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 作者:詹军 出版:上海远东出版社 |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最重要也最复杂的国际问题莫过于中美经贸及金融货币关系问题。学贯东西、游走多国的詹军先生的《世纪博弈:中美贸易战真相与反思》一书,对中美贸易及金融货币关系的描述和分析,很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这一问题的全面认知。
作者在此书中引用“蝴蝶效应”来描述密切的中美经贸关系,他说:一个叫杰克的美国工人失业了,最后竟导致四川农民工陈小斌娶妻计划的泡汤。为什么世界变平了?为什么地球村变小了?为什么东西两半球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的命运竟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作者在对“贸易逆差的背后”阐述中,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此有非常好的总结,他认为是“马克思没有阐述的资本后三部曲”决定了今天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图景。
第一部曲是跨国商品套利,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大工业大机器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产品,向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倾销。这些西方的产品在其原产地是过剩的,而到了落后国家和地区,则成了稀缺商品,西方国家套的就是国际市场时空区位落差的利。
第二部曲是跨国工资套利,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进步,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也渐渐提高,而西方发达国家民众对薪金、福利、医保的要求也快速增长,生产成本随之大幅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低技术含量产品很难在发达国家生存竞争了,于是资本家就把这些商品搬到落后国家去生产,以套取当地的廉价劳动工资之利。
第三部曲是跨国金融套利,跨国工资套利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带来了跨国金融套利。这在目前的中美两国间表现得最为典型。中国把辛辛苦苦赚来的外汇储备以很低的回报率出借给美国,购买美国债券,而美国或把这些资金投到高回报、高利润的高新科技研发,或再以“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于中国。中国购买美国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大约是4%,但据世界银行的报告,这些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平均收益率高达33%。这种跨国金融套利是国际经济和金融中的新现象,已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一种趋势。
作者不仅很好地描述、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演变的过程,也很好地辨析澄清了坊间流传的一些浅见、谬说。首先,作者指出,有外汇储备肯定比没有外汇好,多肯定比少好,但绝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不等于财富,也不同于你在银行的存款,太多了不见得是好事。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对中国国内经济,对中国对外经贸关系都不是好事。
其次,所谓的“中国制造”有很大的误导性,根据国际贸易法规惯例,一件产品,不管它的零部件来自何方,只要这个产品最终完成是在某个国家,就必须标上“某国制造”。这就是国际贸易中的所谓“产品原产地”法则。而中国很多所谓的“中国制造”正是这种“产品原产地”法则的结果。作者指出,所谓“中国制造”,不过是在中国完成最后一道组装工序,中国工厂不过是一个车间。是名不副实的“中国制造”制造了中国的巨额名义贸易顺差。
时下有人呼吁,必要时中国可以把手里持有的巨额美国国债当作“金融撒手锏”扔出去,与美国人干。但作者指出,这是误解。他说中国购买美债,说借钱给美国是通俗说法,其实不是很准确。因为这不是放贷给美国。债券是市场上自由流通的。抛售美债只是破釜沉舟之招,孤注一掷之招,狗急跳墙之招,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用。实在要用时,要先给自己准备好担架和急救车。
作者还针对甚嚣尘上的唯GDP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其实GDP根本没那么神。事实上,不是所有的GDP都创造价值和财富,有的GDP甚至没有任何积极的社会效益。中国应尽快告别“中国人得GDP,外国人得利润”的荒诞事。GDP可以做参考,不能当真;房地产可以致富,不能强国;出口导向,引进外资,可以作为发展中的一个阶段一个台阶,但决不能是终身依靠;中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当外国的打工仔、世界的打工仔,但决不能做永远的打工仔。决定一个民族经济实力的是质,不是量,是高端制造,是有自主创新的高科技。真正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是核心技术。
詹军先生的忧国忧民之心、建言献策之意,读者当能理解。中国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实力差距,既要能查准病灶,更应开出正确的药方,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政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