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独立自主才是崛起战略
2012-05-09   作者:  来源:经济参考网
 
【字号

《大国兴衰》
作者:黄树东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把全球化当成国家发展的道路,既不符合国家利益博弈的现实,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国家间的利益矛盾注定了一个大国的崛起只能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上。想通过贸易走向崛起的国家,最终都要掉入崛起的陷阱。国家利益矛盾决定了完全的融合是没有出路的融合。
    中国的崛起必须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既要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承认霸权的利益,又要坚持独立自主;既要在核心利益不受挑战的条件下承认现存的世界体系,又要避免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融合。任何融合必须符合国家利益,符合发展阶段,符合独立自主。这种选择性的融合避免了与霸权利益的全面交集。全面的利益交集必然导致全面的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关上大门走内向型发展道路,还是避免广泛利益冲突的有效方式。
    独立自主的崛起,必然是内向发展为主的崛起。外向发展、海外市场、开放等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中国经济发展不能寄托在别人的市场上,不能以别人的市场为中心。中国不能让别人的市场支配中国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中国人自己的福利,不是为了别人的市场需求。中华民族要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一条把希望和未来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的发展道路。在这种战略中霸权虽然依然是国家博弈的重点,但是与外向型的发展战略相比其重要性已经远远降低,因为内向型发展降低了与霸权的利益交集和这种交集可能带来的冲突和摩擦。全球化不是历史的必然,中国需要保护主义,需要用关税或非关税的手段把国门相对关起来,全心全意发展自己的经济。中华民族的崛起,呼唤保护中国经济、产业和财富的万里长城。
    内向发展是美国自1812年战争后的发展战略。美国的这个战略有两个方面:经济上的保护主义,外交上的门罗主义。这套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告诉欧洲的霸权:我不管你们欧洲的事,不管你们谁称霸谁做盟主,你也不要干涉美国和美洲的事务。在经济上我不融入大英帝国主导的自由贸易的经济体系,要用保护主义来保护和扶持我自己的产业。由于没有进入大英帝国的国际分工体系,这条发展战略就意味着美国必须建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必须建立那些它几乎没有能力建立的产业,必须在“买比造便宜”的情况下坚持自己制造。意味着它必须为了实现经济独立,而“不按经济规则办事”。美国的这条孤立主义和保护主义战略延续了100多年,直到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实,这条战略包含在我们中国的一句最朴素的话里:我惹不起,总躲得起。
    这也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实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我们在1949—1978年间实施的战略。
    没有坚决的意志是不可能走保护主义的道路的。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的一个差别就是一切要自己做起,要走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完整到完整的产业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国民经济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产业都要一个一个建立,每一项技术都要一个一个攻克。这是一条比买技术,比仅仅追求GDP数量增长要艰难得多的道路。用非经济学术语讲,自由贸易如同做生意,而保护主义如同创业。做生意在许多时候是一条比创业更容易更能迅速致富的道路。在保护主义下从事现代化建设时,一个国家最常用的词汇是攻关、创业、攀登,是苦战;而一旦走上自由贸易追求单一经济指标的道路上时,人们的口头语是学习、引进、接轨,是发财。
    在保护主义下自主地追求经济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穷二白,什么都要自己动手,自己创建。全球化认为,买技术和引进技术能更迅速地缩短技术差距。实践证明这只是一种全球化的幻想。在强权主导的自由贸易里面,技术涉及国家安全,技术涉及知识产权。你有想通过买而实现崛起的自由,别人就有不卖给你的自由。实施自由贸易“走出去”的战略,其最后结果就是经济在低水平上增长。
    文化上的崛起是经济崛起的条件。文化上崛起的核心是民族价值体系的崛起,民族主义的崛起。走新自由主义的道路、强调世界性、淡化民族性等是自主发展的价值障碍。世界上那些彻底走向新自由主义道路的人们,都是在别人的价值体系后面亦步亦趋的人们。在价值体系上依附他人、崇拜他人,必然导致心理上的萎靡、意志上的软弱、民族自尊的丧失。崛起本身是一种进取的战略,所以,照搬别人价值体系的做法与崛起战略格格不入。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在自己的历史中为自己寻求价值的坐标,来界定今天和未来的现实。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什么历史,而且美国独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它的经济政治价值有很深的英国烙印。即使是这样,美国没有把它的发展归结为向英国价值体系学习的结果。它从自己短暂的历史中去寻求自己价值的民族起源,从自己与欧洲其他民族的差异中来解释自己的价值体系。
    经济崛起的核心是经济独立。经济独立是一个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础,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国家的战略安全,没有国家的独立。一个经济上不能独立的国家,缺少一双托起崛起的翅膀。希望崛起的民族,一定要眼睛向内,走一条独立自主、建立完整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道路,把对外的依赖降低到最低限度,在数量和质量上迅速提高国家的实力资源。
    经济独立是几乎所有强权崛起的历史经验。大英帝国为了建立和维护完整和独立的经济体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实施了漫长的贸易保护。在推行自由贸易时期,大英帝国在剥夺其他国家经济独立的同时,却捍卫着自己的经济独立。后来大英帝国由于多种原因部分放弃了经济独立,帝国也就无可奈何地衰退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由于法西斯的海上围困,经济上的这种对海外资源和市场的依赖,使英国经济几乎崩溃。昔日的帝国居然面临粮食短缺、装备不足的困境。假如没有美国的支援,那场战争的进程和长短也许会不一样。美国在独立后经过短暂的内部争论,把经济独立作为国家的长期国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基于其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美国才得以迅速转化为战时经济。巨大独立的经济体系不仅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战争资源,还为盟国提供了巨大的战争装备。苏联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迅速工业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动员巨大的战争资源而打赢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能成为两霸之一,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独立。假如没有这种经济独立,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德国法西斯的打击下,其对外依赖的经济必将崩溃。而一个经济崩溃的国家很难想象能打赢那场比拼先进装备的战争。
    相反的例子也有。拉丁美洲在20世纪70—80年代率先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改革,放弃经济的完整和独立,追求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最后在拉美危机中,几十年的发展成果毁于一旦,随后经济进入了“失去的十年”,经济从此一蹶不振,直至今日。
    经济崛起不只是数量的简单扩张。不能用经济增长取代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有绝大差别的。增长是量,发展是量和质的统一,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是经济体系总体质量提升的过程。一国经济可以在低水平上高速增长而没有发展。一个落后而软弱的国家,同样可以拥有规模庞大的GDP,例如中国在鸦片战争时期的GDP总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牺牲经济完整和经济独立,依赖别人市场换来的GDP,是脆弱的GDP,是建立在霸权仁慈上的GDP。现代化虽然包含GDP增长,但是GDP不是现代化,现代化是比GDP更全面更深刻的发展概念。在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曾经经历过没有现代化的GDP增长。现代化和GDP代表两种不同的发展观。现代化要全面推动中国经济产业的现代化。现代化战略不会让我们满足于低端产业环节的国际分工;现代化战略不会让我们接受民族产业被肢解的现实;现代化战略不会让我们容忍外国高技术垄断中国市场的现实;现代化战略不会导致我们放弃对民族产业的保护,现代化战略不会让我们接受对高科技产品进口实行零关税的不平等要求;现代化战略不认为全球化是历史必然。中国崛起需要现代化。GDP增长可以通过出口导向实现,可以通过依赖海外市场实现,可以通过抑制内部发展实现,可以通过所谓歧视性的国际分工实现。GDP的增长不是现代化。我们需要重新举起现代化的旗帜。只有现代化才是中国崛起的道路。
    建立完整的、现代化的、独立的、有创新活力的经济体系是经济崛起的关键。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经济崛起的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避免陷入强权布下的经济战争,在经济上要避免陷入对方设下的重围。建立完整独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道路是保护主义。虽然保护主义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一个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对此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一个民族在崛起过程中要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只有那些敢于坚定捍卫国家利益的民族才可能在国家博弈中胜出。对于一个小国而言,由于市场和资源的限制,在全球化中依赖某个大国,成为某个大国在经济政治上的附庸,也许是一种无法避免的选择。但是对于一个大国,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对一个力图对世界有所贡献的民族,全球化也许能带来短期的某种商业繁荣,但是,从长远看,全球化将使这个民族崛起的雄心失落在别人精心发动的被称为“全球化”的经济战争里。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书摘]帝国税收 2012-05-08
· [书摘]猜对了开头 却猜不到结局 2012-05-04
· [书摘]无意识行为 2012-05-03
· [书摘]为潜念付出的四大代价 2012-05-03
· [书摘]《太阳景气经济学》 2012-05-0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