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奥地利学派解读次贷危机
2012-05-02   作者:胡飞雪  来源:证券时报网
 

《大清算》
作者:托马斯·伍兹
出版: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可以躲避战乱、让人安身立命的世外桃源,没有谁可以成为孤岛荒野上的鲁滨逊而独善其身。就说美国次贷危机吧,绝对不仅仅是美国人的难题和挑战,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难题和挑战。从这一理解和认识出发,有必要搞清楚次贷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
    关于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美、欧还有中国,包括政界、学界和商界,均有人认为是自由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理论惹的祸,然而,美国学者、米塞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托马斯·伍兹在这本《大清算》中,从学术逻辑和历史比较的交叉论述,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最受人尊敬”的美联储,是“不正当”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作者用以解剖次贷危机的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众多流派中的奥地利学派。该学派在西方经济学界算不上很主流,但却是自由市场学派的重镇,也产生过泰斗大师级的人物,如米塞斯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次贷危机发生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在一次公开会议上严词质问众多学者,你们为什么没有预料到这次金融危机?这一质问对大多数学者来说是有道理的,但对奥地利学派来说却是不公正的,因为他们早就指出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破裂引发的严重后果,只是因为在货币泡沫制造的非理性虚假繁荣中,大多数人陶醉于凯恩斯主义政府财政货币扩张幻觉而不自知罢了。在奥地利学派看来,次贷美债金融危机的爆发,一点也不奇怪,非常合乎逻辑。
    那么,奥地利学派是如何解剖美国次贷危机的呢?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援引该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来说明,如Roger Carrison 指出:“奥地利经济周期理论,直接将可持续的储蓄诱导增长和不可持续的信贷诱导增长拿来比较,以说明问题。个人储蓄的增加和中央银行的信贷扩张都可推动市场进程,而且二者经济资本结构最初的分配效应很相似。但是二者带来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储蓄带来真正的增长,而信贷扩张带来盛衰循环。”储蓄是劳动的产物结果,对应着真实经济世界的实物资本,而信贷却是人为(伪也)的、由印钞机印制出来的、没有对应实物资本的符号。作者指出,正是由于美联储大印钞票,动用直升机往大街闹市区撒钱,才制造了虚假繁荣(如互联网泡沫、房地产泡沫),最终引发了次贷美债危机。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个问题,在第4章《美国政府怎样创造了经济盛衰循环》中,作者引用了著名投资顾问彼得·希夫的一个马戏团的比喻故事:马戏团到来后,表演者和被吸引而来的人们频繁光顾城里的饭店,刺激了消费。现在假设一家饭店的老板误认为自己的生意会一直这么好,他可能就会加造房间,或者干脆再开一家店。但是当马戏团离开后,这个老板就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笔者以为,在中国也有很多如上述饭店老板的工商经营者,如陕西有些果农,前年大枣卖了大价钱,去年就囤积居奇,结果今年看着卖不出去的大枣傻了眼;山东有些种大白菜的菜农,前年卖大白菜1块钱一斤,赚得眼都红了,今年连1毛钱也卖不出去,也对这种反差大感莫名其妙。是的,饭店老板和中国的枣农、菜农,大多数都不能理解通货收缩、物价跌涨与经济盛衰循环的复杂关系。
    探讨次贷危机,当然绕不过比较分析1930年代的大萧条。关于这场大萧条,作者有几个结论值得我们思考:第一,大萧条发生之前,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一个信奉并执行自由市场理念的政治家,相反,他是主张并实施政府干预的,所以不能把大萧条的发生归因于自由市场理念及其政策。第二,所谓罗斯福新政并没有解决大萧条,分析美国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大萧条及其如何摆脱大萧条,需要联系当时美国面临的复杂国内外环境,比如参与二战。第三,战后美国经济才走上健康繁荣之路,并没有如有些人担忧的那样,美国因为战争的结束而重归萧条。
    在第5章《大萧条的迷思》中,作者引用米塞斯的话说:“战争繁荣跟地震或瘟疫带来的繁荣没两样。”“战争成就繁荣”的假设,是建立在“消费支出带动经济”的谬论之上的,很不足为训。大萧条已经过去70多年了,之所以现在还争论纷纭,之所以还需要有人反复地扫除迷雾把真相呈现出来,根据本书作者的意思,是因为政治家总是处于大舞台的中央,他们掌握着压倒性的话语优势,善于转移世人的注意力和视线,误导人们相信是一些奸诈的恶棍(如贪婪的商人、投机者)或油价、过热的经济,而不是政府的短期货币扩张政策,在抬高商品市场价格。
    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答案可能有N种,但正如本书的最后一章《现在情况如何?》所指出的:“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理论对现在经济情势的解读,比其他学派的解读都更让人信服。”是的,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是唯一与其一般理论(特别是市场过程理论、企业家理论和货币理论)融为一体、相互兼容、具有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并成功预测到两次大萧条的经济学理论。本书直接涉及中国的文字不足100个,但作者所说的“学习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观点迫在眉睫”,对中国人也同样适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