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A评级战争》 作者:[日]黑木亮 出版:东方出版社 |
2012年元月,一惯以温和著称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公开场合以少有的批评口吻“炮轰”了世界三大评级公司,周小川指出,世界三大评级公司垄断性很强但前瞻性不足,“一旦某公司出现问题,就大幅调低其评级,在问题发生之前,没有前瞻性的判断,放大了评估对象的好坏,加重了事态的发展”。(见于《中国青年报》2012-1-11)
周小川的言论一出,自然又引发了关于评级公司公信力和评级标准的大讨论。实际上,这种讨论自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已经进行了多次。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面暴发。而就在雷曼兄弟破产前的一段时间内,三大评级公司对雷曼兄弟的评级还是相当高,甚至对冰岛的三大银行都给出了AAA的最高评级标准。评级公司之所以会给出事后看来如此离谱的评级,基于他们的两种认识:一是他们像所有的美国人一样认为房价会无限期地上涨下去,二是他们认为政府可以救助银行。评级公司工作的核心就是找出金融市场上的潜在风险,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风险就是轻信某种并不是那么能站得住脚的理论,然而当评级公司自身也使用了一种盲目的理论的话,那么他们本身也应该“降级”。
不过,虽然对于评级公司的讨论一直都存在,但是他们是如何运作的、如何赚钱的,他们和被评的公司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的内部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2008年金融危机到底和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并不是很容易回答。而日本人黑木亮的长篇小说《AAA评级战争》则回答了这些问题。
小说的背景是1984年至今的日本金融各界,包括银行、保险和日本本土的评级公司,当然小说的主体还是世界三大评级公司——说是“三大”,其实只写了其中的两家,惠誉一直没有正面出现,而在小说里化身为“马歇尔”的穆迪则是小说里的绝对主角。小说开篇的“引子”就是雷曼兄弟的破产,并且涉及到了评级公司所起的作用。而小说正文开头则是从1984年评级公司进入日本开始的,从此开启了日本一系列的金融大戏:银行破产,保险危机,日本政府信用下调等等等等。小说里的几位主角则在这些大戏里起起伏伏。
小说最先解答的是评级公司如何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评级公司的口号是所谓为了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他们却是向被评公司收费。这其实是一种天然的矛盾。为了投资者的利益,评级公司就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而且即使只是为了生存,他们也应该公正,如果他们把驴粪说成黄金,那么他们的话也就成为了驴粪,而当他们的话在投资者眼里形同驴粪的时候,金融公司也就没有必要把钱付给他们了。然而另一方面,所有的公司都希望从评级公司那里得到一个高信用标准,于是他们就会使用各种手段掩饰风险粉饰太平,而评级公司说到底只是一些评级师在运作,评级师的业务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金融公司骗过了他们,受害的就会是投资者;而且如果评级公司或评级师一旦有了私心,其评论的结果也会出问题。而评级公司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也会有他们的手段。比如小说里提到的“被动评级”就是最好的例证,所谓“被动评级”其实是评级公司对不是客户的金融公司进行的“主动”评级,如果对方变成了评级公司的“主动”客户则评级的标准就有更改的可能,否则就会被评级公司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本身就已经与公正背道而驰了。
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评级公司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当然首先要肯定评级公司自然有其一套专业的手法来衡量公司的风险,会比普通民众掌握更多的信息和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判断;但是另一方面,评级公司发挥的作用和民众自身的心理有很大的关系,这就像股市,如果我说明天股市一定会上涨,而所有的投资者都相信我而在明天买股票,那么我的预言自然成真,评级公司起的也是这样的作用,因此他们是有能力操纵市场的。小说里写到一个评级是怎么把一个银行搞掉的,看着真的是触目惊心。从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也以看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评级公司绝对脱离不了干系,正是他们把担保债务凭证(CDO)这块“驴粪”包装成了“黄金”才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小说的结尾是作者对日本的担忧,但作为中国的读者,首先会想到评级公司对中国的影响。周小川希望更多的本土的评级公司能够出现,事实上中国也有一些本土的评级公司,但问题是他们能够发出多大的声音。然而我们首先确实要防范境外的评级公司对我国金融的操控,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评级确实是一场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