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作者:[美]林志共 王静 出版:新世界出版社 |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跟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真的很像。他们创业年龄相近(分别为19岁和21岁),也均是名校辍学学生,性格特质、行事作风更是有多重相合的地方。当然,用事后诸葛和以成败论英雄的角度来看,两个人最大的共同点还在于,均在不同时期实现了伟大的创业,其创业创新改变了互联网,甚至可以说改变了世界。
当然,两个人的区别也很明显。乔布斯对待家人、工作伙伴和挚友都刻薄到了极点,在创建并执掌苹果公司的第一阶段,完全不懂得公司管理以及商业和创意成果的平衡融合,与他自己找来的管理导师(约翰·斯卡利)反目成仇。相比之下,扎克伯格则很可能更能兼容独裁管理与知人善任、虚心学习等特点,虽然个人笃信“让网站有趣比赚钱更重要”,却能正视营收压力并作出相应妥协。不擅长管理的扎克伯格不仅从Google挖来了谢丽尔·桑德伯格,与之相处得十分愉快,而且还找到了《华盛顿邮报》CEO丹·格雷厄姆等人做自己的管理导师。这些决定了扎克伯格在更年轻的现在,就获得了乔布斯要到中年才赢得的经营成就和普遍尊重。
《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一书,就解读了后乔布斯时代的新传奇扎克伯格,与其执掌的Facebook是怎样作为一种悖论的存在,而获得了巨大成功。扎克伯格自始至终都宣称,Facebook
的创建目的并非是成为一家公司,而是为了践行让世界更开放、让互联网用户更紧密相连的社会使命,但Facebook的盈利方式却是利用用户在不清楚隐私信息发布的后果情况下,用所谓精准营销广告、“参与式广告”来换取收益。这本质上可以称为一种误导。书中指出,Facebook对待用户隐私的策略,是“逐渐地挑战人们对于隐私的底线,一旦人们集体抵制,它会立即做出妥协”,然后接着试探对另一些隐私的另一种方式的侵犯。
扎克伯格、Facebook
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以下几点悖论式因素相关。首先,扎克伯格利用了人们的表现欲与窥私欲。扎克伯格充分运用了自己在哈佛大学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注意到通过刺激用户的人性欲望与人际互动的需要,可以带来更多关注,当然也能帮助创业者、经营者获得成功。Facebook上“捅你一下”的功能,就有强烈的性暗示。
其次,扎克伯格并没有在Facebook公司内部推行严苛的纪律、死板的制度以及上行下效的企业文化,但他又是一个“残酷的精英主义者”,曾有员工评价他“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晰的定位,扎克伯格会按照员工的价值使用他们,然后再踢到一边”。
第三,用超越用户预期的方式,来回应用户需要。Facebook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如前述,Facebook常常在用户抵制面前做出妥协,但这样的妥协多限于局部化的功能,扎克伯格仍然会固执的保留自己的想法。Face-book2008年曾进行大幅改版,用多个独立且可以定制的标签对网站分区,这项变动在推出当日就受到了超过一百万的用户的签名抵制,甚至出现了现场抗议。扎克伯格对此,作出了不屑一顾的回应,“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大多数颠覆性公司不会被用户的意见所左右。”
第四,扎克伯格将Facebook设计为微软之后又一个为广大设计者提供发挥空间的平台,在公司强大起来之后,同样变身为压榨独立开发公司、设计者的寡头。扎克伯格曾长期免费提供平台供独立公司、设计者为Face-book开发应用程序,第三方应用使得Face-book更加强大;但近两年,Facebook
提出了新的合作方式,要求独立公司或设计者向其缴纳“场地费”,这无异于电子商务网站和现实中的百货商场向供货商收取渠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