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雷启振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雷启振博士撰写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三农”实证视角》以基于“三农”视角从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出发研究农村金融,由作者独特人生经历所决定,研究独具匠心,特色鲜明。
选题背景与原因
作者生于、长于农村20年,对 “三农”
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情感;农村工作十年(1993-2003)是农村金融大变革的十年。1994年4月组建农发行,1998年3月职能调整;妻子在乡镇农村信用社工作,目睹农村信用社与农行的“脱钩”和“
分家”。经历工作所在乡镇农村基金会成立、发展、疯狂、和清算,自己曾被迫入股;在邮政储蓄工作自己同学经常讲述,分配给他们储蓄任务,经历20世纪90年代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争储大战;熟悉亲朋、邻里等资金互借,既有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也有注意到民间借贷的巨大风险。这些独特的经历、观察和思考使作者从“三农”视角来构建农村金融体系。
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在读博期间“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教授指导学习发展经济学,张教授在《农业与工业化》一书中讨论农业国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深受大师思想启迪,作者进而认为中国在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应着重讨论如何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以有效发挥农村金融的重要作用。二元制中国经济结构导致二元制中国金融结构,城市金融体系相对比较完善、发达,而农村金融体系明显滞后、落后,这样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严重影响农村金融作用和功能的发挥。因此,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也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甚至整个金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该书可能创新之处
明确构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理论。目前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应遵循“功能观”的“外部环境——功能——结构”的思路,即从分析系统的目标和外部环境出发,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功能的需求,然后探究通过何种载体来承担和实现其功能,而不是遵循传统的“机构观”的“结构——功能——行为绩效”的思路,陷入就机构论机构的困境。根据“功能观”,判断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缺失,大量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贷款,资金外流严重。
清晰勾勒出完整农村金融体系轮廓。首先,对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即金融机构体系进行全面的论述,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民间性金融四类机构组成,还包括非银行类机构,农业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其次,明确提出广义的农村金融体系,它还包括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调控体系,因为它们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又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但与城市金融有着明显的不同。再次,提出更为广泛的农村金融体系,它还包括金融生态体系,为农村金融体系发挥正常功能所必须的生态体系。以上农村金融体系为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路、路径、借鉴。当然是基于“三农”视角,脆弱的农村金融体系所处环境是弱质农业、弱势农民、薄弱农村,要“一弱支三弱”,从政策要求上讲,有义不容辞的义务,从现实能力上来看,有心却无力的困境。同时利用计量工具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率)与我国农村经济(农业、农民、农业经济)的经验实证关系。
总之,该书不愧为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的又一部新的力作,必将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改革、三农问题有效缓解产生直接的重要积极,也必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等。当然,如作者坦言仍不少改进余地,但对年轻学者,实属不可多得佳作,此书可读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