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来了》 作者:随风打酱油 出版: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85后”基层城管宋志刚连同他的《城管来了》一下子火了。干了3年城管的宋志刚将工作里的酸甜苦辣写成了书,他的书被称为“国内第一部展现城管真实状态的无码作品”,宋志刚也被称为“城管里的韩寒”。
并不能完全否认各种对《城管来了》的赞誉之词中,夹杂着一定的商业因素,《城管来了》的火当然也和“时代契机”有着莫大关系。近年来城管和小贩的冲突日益尖锐,城管打伤小贩的丑闻层出不穷,城管成了百姓眼里“穿制服的土匪”。虽然也有舆论持续地剖析着“城管之恶”的原因:他们是身不由己的末端执法者,他们是体制下的怪胎,他们也是民众情绪的宣泄出口,但这些剖析都无法真正缓解民众对城管的负面印象。而《城管来了》是一名城管从业者从他的职业视角展示的社会万象,这不是对付小贩的“武功秘籍”,也不是“美化城管”的“五毛书”,因为其对城管“不美化不抹黑”,所以该书也被誉为“从愤怒的口水中打捞中国城管”。
但是,与其说“打捞中国城管”是宋志刚和《城管来了》的最大价值,倒不如说《城管来了》这本书所展现的“对话姿态”更具社会价值。每个行业里都有害群之马,《城管来了》展示了城管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也展示了街边小吃摊用内衣做煎饼油刷等鲜为人知的秘密。不是所有看似强势的群体都需要鞭挞对峙,也不是所有看似弱势的群体都需要同情怜悯。遗憾的是,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情绪的对抗里,一个行业里有了“恶”的样本,就将这个行业“彻底妖魔化”已经成为一大娱乐模式。人们已经没有耐心去深入了解那个被妖魔化的行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真诚对话完全成了当下社会的稀缺资源。
习惯于“对峙而非对话”,只能让对抗加剧。城管有“恶”在先,接着民众开始“妖魔化”城管。而城管很少出面解释,偶有回应,也多是官话套话,鲜见真诚的声音。这种“沉默”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理亏”,更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不屑”:作为弱势群体的小贩左右不了城管的命运,任凭小贩们如何妖魔化城管,都无碍于城管继续执法。
城管不屑于和小贩对话,城管形象越来越差;医生不屑于和患者对话,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富二代”不屑于与民众对话,“富二代”被标签化、被伤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一个习惯于对峙而非对话的社会里,无论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幸免于难。
当前,中国社会贫富分化愈来愈严重,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别也日趋固化,社会结构的断裂,已然在“对峙”双方造成了“极力否定对方”的心理模式。但是,强势阶层和弱势群体的博弈,远远不是零和博弈,这就意味着在他们中间至少存在一个空间,这就为对话、合作以增进彼此理解提供了可能。遗憾的是,无论强势阶层还是弱势群体,似乎渐渐失去了突破利益秩序进行理性对话的能力。尤其对于强势阶层来说,他们更愿意把自己封闭在坚固的堡垒里,而不是“奢求”被弱势群体理解。
在西方社会,“社会对话”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更倾向于对话和讨论,反对对抗和分歧。“社会对话”可以防止某个社会的角色,相对于另外一个主体取得不相称的优势,因此使得各个利益主体取得大体平衡。而对于我们来说,习惯了怒目相对,理性的社会对话似乎只是奢侈品。
宋志刚和他的《城管来了》,在某种程度上舒缓了小贩和城管的对峙心理。他们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警醒那些看似强势的阶层走出封闭的堡垒,与“误解”他的群体进行真诚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