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秘密》 作者:默里·N.罗斯巴德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
我们处在后危机时代,刚刚肆虐横行、余威犹存的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得益于”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危机的顶峰已经过去,经济复苏逐渐步入正轨,但通胀的阴云仍笼罩着新兴经济体,欧美等国似乎未迎来像样的增长,却已初露滞胀的端倪。危机尚未远去,我们对其后果和对策已达成许多共识,然对其成因却仍众说纷纭,疑团重重。
尽管表面上看,是房地产贷款业务致使银行亏损,进而蔓延成经济危机,但是罗斯巴德会告诉你,银行存款部分准备金制的欺骗性才是真正元凶。因此监管当局开出“政府要加强监管,制定各种规则来激励建立更为稳健的危机应对机制”等药方,在罗老看来根本不对症。拜读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翻译的罗老大作《银行的秘密》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银行的秘密》最早在1983年已经面世,该书旗帜鲜明地质疑和抨击美联储和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这与美国人在生活中尊崇美联储是格格不入的,该书也因此注定是不平凡的。套用当前的时尚词语CPI,罗老大作可以概括为惜墨如金(Concise),入木三分(Penetrating),妙趣横生(Interesting)。
谈及市场监管以及中央银行的职能边界时,罗老从无赘言,而径直亮出其结论“市场总是比政府监管者要聪明得多。”美联储在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疯狂扩张,采取了诸多极端措施,其中包括在公开市场巨额购买和对银行发放大量贷款等。对此,罗老的评价是:这些措施虽然成功降低了利率,但却产生了银行体系失信于公众的严重后果。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因担心其债权人挤兑导致自身破产而积累大量超额准备金,这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调控手段,让美国经济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政府的广泛干预显著地拖延了经济复苏的时间,使得原本很快就可以结束的萧条演变成为旷日持久、伤筋动骨的大衰退。
忆古思今,次贷危机后,美国仍然倚仗数量宽松政策来为脆弱的金融市场注入强心剂。在流动性泛滥数年后,尽管欧央行于2011年4月7日迫于通胀压力迈出了加息的第一步,西方主要国家回复到常规的货币政策似仍路漫漫其修远兮。旷日持久的大衰退或许可以避免,但是遥遥无期的滞胀恐怕将成现实。
对于通货膨胀,罗老认为货币供给的扩张是通货膨胀的首要决定因素,这一点与已故的弗里德曼可谓英雄所见略同。而货币供给却完全掌握在政府(中央银行)手里,由此可以看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和货币主义理论的关键指标,准确测量货币供应量总量及其结构意义重大。罗老在此又将了美联储一军,“然而美联储在货币供应量的估算方面碌碌无为。它当前使用的M2指标包括了M1和储蓄存款,但也不合理地将小额定期存款纳入其中,而实际上它们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定期存款。M2还包括隔夜银行贷款,它们的期限太短,其资金本身和交易目的都够不上即兑即付。这些倒还可差强人意,但是美联储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纳入M2的举措则大有问题了。”无论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抑或其他原因,都不能成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原因,在罗老看来:“货币供应量增加500亿美元没有增加社会收益,只是稀释了1000亿美元的购买力而已。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社会毫无用处,无论M是多少,它在执行货币职能时并无优劣之分。市场完全能够决定其所需的货币供应量。”
对于信用纸币,罗老以一份名为《纽约人》的漫画杂志形象地描述了印钞这一场景,通过对信用纸币逐渐借助政府权力获得公民认可这一过程的分析,得出“直接的、公开的税收导致民怨积深,可能引发革命;通胀式的货币供给增加则可能愚弄公众长达几个世纪”的结论。总之,纸币供应是政府施加给市场的一种人为干扰。罗老从不混淆是非,对于不少经济学家将通胀与信用卡、清算手段等新事物挂钩时,罗老立场坚定地指出:“这些新手段并非像瘟疫一样催生长期困扰现代社会的通货膨胀,更不是通货膨胀加速蔓延的元凶。”
罗老向来不惮以最严厉的语言抨击被公众引以为傲的美联储及中央银行体系,然而我没料到,罗老为风雨飘摇的美国中央银行体系开出的药方竟然是——解散美联储,撤销美国铸币厂。尽管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科技泡沫的破灭,美联储作为全能舵手的光辉形象开始褪色,次贷危机后对于主要金融机构的匆忙救助和引发的滞胀,更是动摇了人们对于美联储才能的信心。然而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和他的继任者阿兰·格林斯潘在此前数十年奠定的神话般的地位终究不易磨灭。中央银行体系下的部分准备金制度是如此盛行,似乎已经成为普世价值,美国居民尊崇美联储,商业银行因央行是其信用扩张的保障亦成为美联储的拥趸。然而在深入分析其种种弊端后,罗老更是直言“一举废除美联储和美国铸币厂,将国家黄金储备被私有化,建立自由银行体系,每家银行都拥有100%黄金储备的稳健经营基石……”
罗老作为奥地利学派的集大成者,所构建的货币理论思路清晰,发人深思,罗老几乎未借助任何高深的数学和计量模型,却以平实易懂、精练简洁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道理。
试举一例:通货膨胀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货币当局大幅提高货币供应量时,由于人们并未预计到通货膨胀,价格在最初可能仅小幅上涨。人的本性是“两利相权从其重”,政府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普遍采用投放货币这样一个似乎既不会带来通货膨胀,又能增加收入的方法。而一旦形成通胀预期,即进入第二阶段,物价便会迅速上升。何时形成通胀预期这个时间点因国而异,因时而异,还取决于一些微妙的文化因素,比如对政府的信任度、政府与公众交流程度等。作为语言大师,罗老只言片语便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求的关系、与预期的关系及其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阐述得入木三分。
当今社会,众人皆为美联储和美国的经济金融制度大唱赞歌,《银行的秘密》仿佛六月飞雪一般给人耳目一新的清新感觉,真是一时佳作。在美国一枝独大的全球经济格局中,能保持批判的立场并建立起完整的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的人,罗老不算唯一,但至少是寥若晨星。目前,该书作为“NAFMII金融译丛”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已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对于想了解更多美国中央银行体系秘密的人来说,读读《银行的秘密》绝对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