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透视通胀》 作者:滕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1年,送别了“蒜你狠”、“豆你玩”,“猪通胀”又如期而至,此起彼伏的农产品价格,让我们眼花缭乱,也心有余悸。食品价格上涨会长期化吗?如果不是,主导食品价格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拜读完滕泰先生的新作《滕泰透视通胀》后,我对上述问题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其实,食品涨价不会长期化,它不过是一个“狼来了”的故事而已。
2007年全球粮价向上攀升40%,并直接演变为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于是又有一批国外学者跳出来喊“狼来了”。有的国外学者认为,这一次粮价上涨将是长期的,因为越来越多的玉米、植物油被来用作生物燃料,世界粮食供需格局正发生根本性改变!还有一些西方政客和学者别有用心的将粮价上涨归咎于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他们称,中国和印度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引起了牛肉消费的增长,而生产牛肉需要消耗很多的粮食。事实证明,同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狼来了”的呐喊一样,这一次“狼”依旧没有来,国际粮价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了新一轮暴跌!
2010年,世界粮食价格又开始新一轮飙升,而中国食品价格也不示弱,2011年6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4%,对CPI贡献70%,成为拉动中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动力。
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在本轮食品通胀中,不少国内学者也加入了高喊“狼来了”的阵营。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将越来越稀缺,加之人口红利趋减、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光是粮价,还有猪肉、蔬菜等在内的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将带动中国CPI长期上涨!
在《滕泰透视通胀》一书中,滕泰先生斩钉截铁地对食品通胀长期化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一次与以往没什么不同,“狼”还是来不了。
为什么“狼”来不了呢?
滕泰先生认为,支持食品价格上涨会长期化的理论都有着似是而非的通病。需求大幅增长只是学者的幻想,尽管中国人口从1992年的11.7亿迅速膨胀到2012年的13.4亿,但是实际上由于消费的多样化,粮食的需求并未出现总量上的明显增加,需求刚性才是食品价格大幅波动的温床。成本和货币因素不是农业所独有的,成本或货币推手不是农产品价格涨幅超过其他行业的理由。
决定食品价格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涨跌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供给。供给的每一个微小变化都会引起价格的剧烈波动,就如同“细皮筋”那样。由于供求缺乏弹性,供给增加时往往谷贱伤农,而供给减少时又会引来“蒜你狠”、“猪通胀”等;而价格的涨跌又会引领供给做反方向变动,因此农产品价格涨跌具有周期性,既不会长期下跌,也不会长期上涨,即所谓逃不开的“蛛网模型”的悲哀。
近段时间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数据印证了滕泰先生的判断。7月份食品CPI在达到峰值后迅速走低,带动物价总水平也大幅下降(因为食品价格占CPI的权重高达30%以上),其中猪肉价格已经从9月份的30元/公斤下跌到12月初的25元/公斤。
期待政府能够早日建立健全农产品收储和价格平抑机制,让农民兄弟不再受谷贱伤农之苦,让我们普通百姓不再为买“四袋苹果”还是“三袋苹果”而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