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反思类图书是近两年经管图书最集中的主题之一,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经典书,如《碰撞:世界金融新版图》、《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贝尔斯登的兴衰》、《常识之败:雷曼背后的金权角逐》、《大而不倒》……这类图书主要是当事人的回忆录及记者小说体的讲述。2011年前后,斯蒂格利茨的《自由市场的坠落》与罗杰·布托《市场的麻烦》中文版出版,两本书主要针对经济学思想的反思,凑巧的很,两位作者都是凯恩斯主义的坚定支持者。
庸俗点说,2008年全球危机给了凯恩斯主义者一次畅快淋漓的复仇机会,更多人愿意倾听他们对芝加哥派的“咒骂”了。《市场的麻烦》与《自由市场的坠落》都用了相关章节来清算自由市场学说的经济思想。
英国顶级经济学家、汇丰银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罗杰·布托在《市场的麻烦》书中指出,有一大批人和机构都应该为此次次贷危机负责,但有一批理应负责的人却逃脱了人们的责备和抱怨。他指的就是经济学家,进一步阅读的话,你会发现他明确指向的是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
市场是万能的;市场是有效的;在经济事务中,人总是理性的;不应该允许中央银行对经济进行调控……这些经济思想大都发源于芝加哥大学。布托认为,“芝加哥大学产生的这些思想应该为当前糟糕的经济状况负责。”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批判得更为刺骨,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出对具体个人的不快,指责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现今奥巴马总统的经济顾问萨默斯等当权经济学家,“直到泡沫破灭前他们都无法预知泡沫的存在,而且即使知道泡沫的存在,他们也无能为力”。
“咒骂”和指责都不会是这些顶级经济学者的初衷,他们的冲撞主要在于信念不同,坚守的经济学信条不同。《自由市场的坠落》、《市场的麻烦》两部著作都能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经济思想不同,所执行的政策肯定不同,经济建设肯定不同。思想碰撞,反映到经济事务中,也可能是生死攸关的抉择。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执政者全面推行“自由市场”相关政策,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彻底没落。但是,市场造成的结果并非总是有效的,百年难遇的危机最终爆发了。
通过翻阅许多针对2008年全球危机的反思类著作,我们发现,这场危机促成了对自由市场反思的一股思潮。这次危机让更多的人反思自由资本主义的缺陷,而不是政府管制的缺陷。
罗杰·布托和斯蒂格利茨都认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显然是市场的麻烦。布托和斯蒂格利茨的著作不断强调市场机制在实际运行中至少带来两大困境,其一,效率并不总是伴随着公平;其二是宏观困境,即凯恩斯问题,也就是说这些自利的经济人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大崩溃的到来已经使我们深陷于宏观经济问题之中。布托和斯蒂格利茨给出的建议是,宏观问题需要凯恩斯式的解决方法。我们看到各国政府也正是这么做的。2008年11月召开的G20峰会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政府应该采取凯恩斯主义政策以支持经济活动,美国、日本、德国、中国、法国以及英国等政府都进行了显著的财政扩张。
实际上,中国的问题更需要中国自创的思想和方法。向松祚教授在《自由市场的坠落》推荐序中引用了中国史学权威费正清的一段话表达出创建中国特色发展之路的期待,“的确有许多模式可供中国借鉴,却不会有哪一个适合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中国人民只能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自己寻找救赎之路。中国人民拥有自己独特的过去,也必将拥有自己独特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