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来一贫如洗,但绝不愿死时仍贫困潦倒。”
——乔治·索罗斯
200多年前,荷兰裔移民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修了一堵木栅栏墙,沿墙走的人多了就形成了一条街,得名Wall
Street(墙街)。后来英国人来到这里,拆了围墙,建立起金融街,即今日妇孺皆知的“华尔街”。从地理上来说,华尔街非常不起眼,长不过500米,宽仅11米。它的最东边是纽约的东河,最西边是一座教堂,里面埋着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
在教堂的正前方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商业写字楼,各种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云集此处。据说,午休时间,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经常会来教堂里做祷告忏悔,然后再回到证券市场的血腥战场中去拼杀。
总是善于自讽的美国人如此形容华尔街:它是这样一条街,一端是一条河,另一端是一座坟墓。这个古老而充满敌意的笑话,折射出美国社会对华尔街的嘲讽和厌恶,华尔街成了“自私、贪婪和充满罪恶的地方”的代名词。然而,成群结队、带着一脸敬畏表情的外国游客却把华尔街视做一个旅游胜地,他们都想亲眼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在内心激动之余,他们或许会失望,这条又短又窄的街上,既没有挂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贯耳的招牌,也没有共同基金或对冲基金的名字,反而是咖啡馆随处可见。“9·11”事件后,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搬离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华尔街之外约8公里,曼哈顿第57街888号的一幢普通写字楼中,一个眉头微蹙、鼻梁架一副深色眼镜的老头站在窗口俯瞰曼哈顿,然后转身拿起电话向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发出指令,他就是华尔街最著名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管理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他相信,只有远离市场,才能更加清晰地看透市场。
在中国,索罗斯早已是个非常具有“品牌效应”的名字。但很多人听闻索罗斯之名大都源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索罗斯带领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对冲基金,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凶悍的攻击。就在6月30日香港回归中国的前一天,泰国总理还在电视上宣称:“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但仅过了两天,泰国央行就被迫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泰铢陷入崩溃。可怕的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了,原本灿烂的天空被撕开,露出了一道滴血的云缝。
随后,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度尼西亚盾、新加坡元等东南亚货币的固定汇率一一失守。神气一时的“亚洲四小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四国)苦心经营多年的经济繁荣几乎毁于一旦。现金狂贬、股票狂跌、黄金狂泻、房产狂降……迷茫的人们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持有的。
资本的本性就是扩张,正如权力的本性一样。横扫东南亚后,索罗斯带领的国际金融炒家将目光投向了香港。此前,香港恒生指数已经从16
800高点一路阴跌下行不止。到1998年8月13日,恒生指数被打到6
660点,市场处于极度的绝望和恐慌之中。非常时刻,香港政府出手救市,挽救了这颗“东方明珠”。但多年后,“索罗斯恐惧症”成了香港股市的后遗症,每当恒指涨跌到16
000点左右时,便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大幅震荡,被人形象地称为“索罗斯震荡”。惊悚的回忆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出现,投资者对牛熊分界线的神奇点位充满敬畏。
索罗斯的成功似乎总是会伴随一场恐怖的金融危机,他就像一个“金融黑客”,因此大多数人忽视了他是这个星球最具反省能力的思考者之一,仍然习惯将索罗斯视为秩序的破坏者。于是人们确信“无论何时,只要他闯入世界金融的瓷器店,一定有一些东西会被打碎”。除了上面说的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外,1992年的“英镑狙击战”、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等都是他策划的杰作。这个“有趣”的现象也让索罗斯成为了“问题人物”,以至于泰国总理放出狠话:“如果索罗斯到泰国来旅游,我不能保证他的人身安全。”一个投资者成为多个国家的“公敌”,华尔街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了;仅此而言,索罗斯几乎做到了不朽。“不朽”,这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性的词汇。最后还必须记住的是,索罗斯成功了。
但耐人寻味的是,索罗斯的另一角色却是著名的慈善家。慈善不是针对弱势群体或者不幸群体的赈灾济贫,而是致力于宣扬非暴力活动来增进许多国家的开放社会和金融新体系建设。据说,他的基金会遍布全球,32个分支机构每年支出达75亿美元。经历过纳粹统治的索罗斯也热心政治,他曾在美国以募集大量资金试图阻止乔治·布什当选总统而闻名,他也是最早表态支持奥巴马的人之一。2002年他获得了“代顿和平奖”。有媒体评论说:“做善事的索罗斯简直就是一个天使,让人忘记他曾经给世界带来过灾难。”
定义索罗斯是件异常困难的事情。他既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又是一条极具攻击性的金融大鳄;他是一个出名的慈善家,又戏称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哲学家”,他还是一系列颜色革命的幕后导演……天使与魔鬼竟然不可思议地融合在一起,而他就是那个结合体。既收获如此多的赞誉,又遭遇如此多的憎恨。可以说,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索罗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吸引人、最具极端性的人物,在华尔街无人能出其右。
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化并扩大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事件,带头唱空的索罗斯再次走到台前。2009年6月8日,索罗斯应阿里巴巴CEO马云之邀来到杭州,暖场时马云评价说:“很多时候,他是一个被误读的人。”采访过程中,79岁的索罗斯声音柔和并一直温和地笑着,慈祥的样子实在难以让人联想到他在资本市场上的狠辣,一个电视媒体的朋友居然惊奇地说:“从镜头里看,老索红扑扑的脸像个可爱的大南瓜。”然而,在对话中,索罗斯的思维却异乎寻常的敏锐,用词也和十年前反驳谁才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时一样犀利。
在索罗斯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凄风苦雨”的折磨,领导全球资本市场的美国,构建了规避交易风险和人性弱点的坚固“防御工事”,然而,每当崩溃降临,那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成熟的金融体系,犹如被击破了的马其诺防线,不厌其烦地重演“风卷残云”般的悲惨经历,成了诸如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机构的梦魇。而故事的起因却依然毫无新意,主题词就是:人性的贪婪、欺诈和无知。
当次贷危机席卷并彻底将整个华尔街置于金融旋涡中,很多人连舔舐伤口的时间都没有的时候,大举做空的索罗斯却用尽手上的每一个筹码,乘势一举斩获数十亿美元纯利,成为此次危机中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在人生的耄耋之年,索罗斯取得了期待已久的赞誉,再次证明“尽管我老了,但还是一条鳄鱼”的雄心。事实上,在金融危机后,这位毕生浸淫金融界,外人眼中呼风唤雨的“魔术师”每次发言,市场都无不侧耳倾听。此时,需要有人对贪婪、恐惧、狂躁造成的混乱作出解释。
就像那个3次喊“狼来了”的孩子,索罗斯曾经被视做“乌鸦嘴”,屡屡未在市场上获得印证。当人们惊魂未定的时候,他又进一步解释:“其实我也不知道,我们对事物的了解总是有偏差,我们不能够了解现象,你可以接近它,却永远无法揭开它。”这就是索罗斯著名的几乎让人犯晕的“反身性理论”。但有时候乌鸦才是市场的“吉祥鸟”,因为最可怕的不是乌鸦的叫声,而是你不愿听乌鸦表达了什么。也许,他的见解并非是及时起效的救市妙药,但值得众人思索和倾听,因为对危机的预言永远不应被轻视。索罗斯认为自己没必要绝对正确,他的投资哲学就是要不断地被“证伪”,也就是说随时准备出错,然后及时修正,这种“认错”态度对一个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上打拼的投机客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
就在索罗斯的杭州行之后,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正在集结出版一套旨在总结、梳理企业家、金融人物在企业管理、资本经营、战略模式、投资理念等方面的“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图书,此前,我已参与编著了其中的一本《比尔·盖茨管理日志》,有了前期的写作基础以及对于和索罗斯这样的“第三类”接触后,蓝狮子的朋友给我建议,在国际金融界中,除了“股神”沃伦·巴菲特之外,也许乔治·索罗斯是唯一一个能够与其匹敌的“经济怪物”。擅长“价值投资”的巴菲特和利用“对冲投机”的索罗斯,犹如投资史上的“东邪西毒”。相较基本是好评一边倒的巴菲特,颇有争议的索罗斯才是真正有趣的人。作为对冲基金行业的开拓者,操作灵活、重视趋势、乱中求胜的索罗斯,他的管理思路对于国内投资者来说,可能显得更有启发性。赢家总是无可挑剔的,不是吗?
在经过一个下午茶时光的短暂商谈后,我的兴奋点就这样被激起了,也成了这本书的最早“起源”。作为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打造的“企业家管理日志系列”图书之一,本书继续延续了一半原话、一半解读的写作模式。原话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碎片式的东西,但都有时间、地点、人物等出处和被采访人的说明,讲话背景一目了然。尽管不是系统的、横切式的逻辑描述,然而从出版社反馈的调查消息来看,按照一年12个月,每个月1个主题的方式,把管理者的思想细节,有序地进行碎片整理是有价值的,这符合人们现在快速阅读的方式。《乔治·索罗斯管理日志》或许是迄今为止片断式解读索罗斯投资管理的第一本书。在生活工作快节奏的今天,在一个阅读网页超过十秒钟就会烦躁的微博时代,很少有人能淡然地抽出一天,哪怕半天的时间,细细品读一本完整的书,于是汽车上、飞机上、枕头边甚至是马桶上都成了“酣然畅快”的阅读场所。或许,这样可以随手拿起又能随手放下的书,已经充斥了你的书架。但是作为上个世纪以来最具旗帜性的世界级投资大师,对于苦觅市场投资“连城诀”的芸芸众生,索罗斯的管理思维以及投资秘法仍然是值得反复阅读的参考读物,尤其是从时光隧道中精取的碎片,能令他的智慧变得更加历久弥新。而索罗斯丰富的人生经历、扑朔迷离的投资理论也一定会给予所有人无限的启示。
索罗斯喜欢写书布道,每次暴赚后几乎都要写本心得。1987年,索罗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教学”书——《金融炼金术》,书名像一个黑洞充满诱惑,明白无误地告诉投机者:“炼金术”是金融市场投机制胜的法宝。但是在本书中,索罗斯却苦口婆心地阐述他的哲学思索和生涩难懂的反身性理论,而对挣钱的事儿几乎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了。即使谈理论也多是逻辑的思维推理和模糊的直觉判断,这让那些企图从书中“寻找投资圣杯”的人多少有些失望,甚至还戏谑说,这书可以治疗失眠症。然而,在虚无缥缈的思辨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金融炒家与多种不确定因素较量的历程。也许很多人没有悟道的天分,但是需要有悟道的意识。所以说,无论是繁荣还是衰退,认真地研读索罗斯言论都是一种明智之举。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时间点上,你或许可以索罗斯式地思考问题。
在很多场合,索罗斯暗示人们,赚钱更大程度上讲究的是投机之道。他曾说:“经济史是一部基于假相和谎言的连续剧。”赚钱的办法就是,“我们只需要判断前提是错误的,在虚假的趋势被戳穿之前退出游戏”。这个逻辑后来构成了索罗斯的金融战略的核心。因此,巴菲特希望能用40美分买下1美元的东西,索罗斯却愿意支付1美元或更多,只要他认为那个东西会涨到2或3美元,然后在泡沫破裂前撤离。思维习惯的不同,最后导致了结果的不同。索罗斯坦诚地承认:“在我积极管理金钱的日子里,每当我捕捉住以自我强化开始而以自我毁灭告终的过程的蛛丝马迹时,都会极度兴奋。这时,我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口水直流。”
大道至简。索罗斯的投资管理体系是金融哲学系的人才能明白的“范式”,所以有很多人听完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挣钱的。索罗斯拥有参与投资游戏的独特方法,拥有认识金融市场的特殊风格,以及看待市场问题的独特洞察能力,这让有些投资者颇为“嫉妒羡慕恨”,嫉妒这位令人生畏的金融大鳄总能从乱世中获利的能力;羡慕他能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左右逢源;恨自己没有掌握让“芝麻开门”的钥匙。针对市场的困惑与迷茫,索罗斯解释说,当前经济学所需要的,不是固定的规则,而是创造性的思维。
比起巴菲特简朴的就像白开水一样的投资管理理念,索罗斯的理念显得很玄,难以用“他人”语言概括出来。但是,如果抛开很多模糊的表述,仅从索罗斯的个人经历来看,这个在匈牙利饱受“二战”洗礼的犹太人,在英国曾担任油漆工、洗碗工、泳池救生员等工作的穷学生,逐步成为美国《商业周刊》笔下的“动摇市场的人”,被《机构投资人》杂志封为“全球最杰出的基金经理人”,透过这些现实背景,搞懂索罗斯的“把戏”,来解读反身性理论和彻底易错性,以及他的财富观、人生观,会更容易达到,并寻找到他看待世界的原点,让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验中汲取财富。
“二战”题材电影《巴顿将军》有一个场景:巴顿打败隆美尔后,对兵败如山倒的隆美尔大喊:“隆美尔,你这该死的家伙,我看过你的书!”由此我们知道,看敌人的书或者研究对方的言论是打败敌人的捷径。多年后,当神话般的索罗斯逝去之后,相信他的灵魂将仍君临纽约曼哈顿的上空,悄然附身在任何一个年轻的交易员、分析师、银行家、经纪人或基金经理的身上,制造出新的华尔街金融神话。
我以认真而忠实的态度解读索罗斯,以清晰明朗的文字,除去读者对索罗斯“原话”的阅读理解障碍,并力争还原历史的连贯性及真实性,使大家对“千面索罗斯”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任何人都不可能只看某部投资大师的著作就成为“下一个”投资大师,但如果你从书中感觉到了“有所得”或者是阅读的愉悦,哪怕是一点点稍稍远离“愚昧、未知”的几步,我也将会为这种有意义的写作而感到无比满足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