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装满了美元的手提箱已经成为当代猎奇小说和好莱坞电影剧本的经典道具。但这种艺术共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元一直都是全球通用货币。
“任何有自尊心的绑匪都希望赎金是美元,光这一点就已经不言自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与政治科学家巴里·埃森格林 (Barry
Eichengreen)在其新书《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兴衰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的第一页就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摆出了挑战的姿态。
在畅销书架上充斥着“美元崩溃说”的今天,读埃森格林的这本书就好像是在突破一群油头粉面的销售员围攻后的如释重负——终于不需要被取悦的真实感。
“美国,无论有多失败,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最大的金融市场,人口结构也意味着未来拥有良好的增长前景。”埃森格林说得没错。
但埃森格林写这本书并不是在为美元喝彩。相反,对于美元作为全球主导货币而拥有的“嚣张特权”,他有着毫不逊色的深刻认识与分析。他质疑道:美国是否还是全球主导货币的“称职管理者”?如果不是,世界还有哪些选择?
有趣的是,埃森格林并没有预言某种货币将很快取代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而是提出了一个相当公允却被忽视的真相:认为美元正与其竞争货币生死搏杀的种种陈词滥调,其背后的根本谬误在于相信国际货币的殿堂中只容得下一种货币。而历史却指向别处。
“一直都存在不止一种国际货币。在未来数年后,中国边境的邻国没有理由不能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交易,而欧洲国家正使用欧元,和美国做生意的国家则使用美元。没有理由仅有一个国家能拥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来让该国货币具有国际使用的吸引力。”埃森格林在书中写道。
在他看来,我们应该准备好接受一个“几种国际货币共存”的世界。正是基于这种观念,欧元才会诞生,而这也是中国正在为之努力的一种状态。
埃森格林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荷兰盾、比利时法郎和奥地利先令都是比美元更重要的储备货币。当时美国禁止各州之间开展银行业务,也不允许形成美元的国际交易市场。
1914年美联储成立,加上战事拖延和英镑的摇摆不定,帮助美元迎来了变局。华盛顿大肆宣扬纽约的金融中心形象,并游说欧洲各国政府前往美国满足战后的融资需求。
而埃森格林从眼下中国将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中看到了与美元历史的相似之处。
他在书中写道:“中国的决策者对于在2020年之前将上海转型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动真格的。这么做需要更大深度和流动性的金融市场,也需要对海外投资的进入更加自由化。……这些改变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完成,但值得回顾的是,美元从国际上的无名小卒变为主导货币也仅仅用了10年时间。换言之,中国政府的愿景并非没有先例。”
但话说回来,无论是英镑、欧元还是人民币,都不是削弱美元霸主地位的原因。
在埃森格林看来,没有“废黜”美元地位对中国并没有好处。相反,中国对美元投资太多。而坚持投资美元资产,与把人民币打造成国际货币的努力并不互相排斥。一旦人民币带了个好头,那么其他新兴市场的货币,例如印度卢比和巴西雷亚尔,也最终能紧随其后。
那么,对美元霸主地位构成威胁的最大敌人是谁?
埃森格林的答案是:美国自己。
美国对于经济和金融的严重管理不善是促使“逃离美元”的一大原因:“我们可能会遭遇美元崩溃,但这只会因为我们自己,中国人是不会这么做的。”
将贯穿历史的奇闻轶事和逻辑缜密的经济分析结合在一起,不偏不倚,不卑不亢,埃森格林的著作无疑在汗牛充栋的美元兴衰与国际货币体系著作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