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罗伟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世人知道巴西的足球、桑巴舞、狂欢节,知道巴西国土的广袤,知道亚马逊丛林,但对巴西的其他则了解不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债务危机而一度经济停滞的拉美国家中,巴西却因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而一跃成为“金砖四国”之一。巴西因而焕发出足球之外的光芒和新兴气象,向世界展示出大国的姿态,引起世界的瞩目。
巴西何以在国际金融危急中脱颖而出成为“金砖”国家,《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这本书,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
整个20世纪下半叶,巴西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大、交往最频繁的客户之一,这成为巴西当时举国沮丧的一个根源。每当危机失控,巴西利亚当局最后都会和IMF谈判并达成一个紧缩性的应急协议。这类协议规定巴西必须压缩开支、放缓增长、限制就业和抑制投资,以获准利用IMF的最高信贷额度,使巴西经济得以为继。较近的一个案例发生在1998年年末和1999年年初,针对巴西货币雷亚尔的抛兑潮迫使巴西不得不向IMF和世界其他放贷机构求助,要求提供——就当时而言——历史上最大的金融救援一揽子资金,贷款和抵押的总金额超过415亿美元。
与过去截然相反的是,如今巴西是IMF的债权国之一,而非债务国。这种转变的标志是2009年巴西购买了IMF正在发行的100亿美元的债券。IMF发行这些债券的目的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巴西过去也曾有过的那些问题。此外,由于外贸盈余的不断增加,巴西的外汇储备现已超过2500亿美元。这部分资金大部分是以持有美国国库券债券的形式保存着,从而使巴西,这个历史上大部分时期都是派代表赴华盛顿谦恭地请求财政援助的国家,如今是美国的第四大债权国。
“难道你们不认为巴西借钱给IMF很时髦吗?”
2009年4月,巴西总统卢拉欣喜地向记者们这样问。卢拉满心自豪,甚至可能还有少许狂妄,回忆起近20年前的事情。当时,他还是一位劳工领袖,多次领导了呼吁将IMF赶出巴西的游行示威。接着,他又说,他乐于有机会“作为一名借几个雷亚尔给IMF的总统而被载入史册”。
这种翻天覆地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在很大程度上,这应归功于16年来日益深化的市场友好型政策,即强调财政纪律,重视对外开放经济,以增强巴西的竞争力。
奉行社会民主主义的卡多佐自1994年执政以后,便将推进市场化作为政府计划的核心,而卢拉尽管对菲德尔·卡斯特罗崇拜有加,并一再承诺要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决裂”,但2002年当选之后,他却延续并扩大了卡多佐的政策。
一个国家的成长和崛起必定有着内在的动因,比如自然资源、文化背景、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民族和国家历史等等。巴西的天然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只要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巴西迟早会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