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个实业家
2011-09-29   作者:陈默  来源:新闻晨报
 
【字号

作者:(日)荒井拓也
化学工业出版社
  巴菲特这个人总是喋喋不休,不过他的绝大多数言论都是在“炫耀”自己的成绩,而对于当时采取投资行动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则三缄其口。
  而我们要评价一个人,正所谓不但要察其言,还要观其行。《巴菲特密码》这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作者没有被巴菲特令人目眩的投资业绩所迷惑,而是以巴菲特每年的“致股东的信”为分析基础,跨越时空,重现巴菲特当时所面临的情势,解剖了股神的所有投资行为,追问巴菲特当时看到了什么。
  读了这本书,我们发现,股神在很多时候甚至很“笨拙”,而他多年来的行事作风则很像一个实业家而不是投资家。每当他要投资一家公司的时候,他考虑的重点并不是该公司以后会卖出什么价钱,而是关注10年或15年以后企业的状态。
  他关注企业的经营本身甚于关注这家企业的股市表现。
  2008年,在接受一家电视台的跟踪采访时,巴菲特一边吃着麦当劳的汉堡,一边漫不经心地说出了以下的话:“我不看股价的变动,也不听人谈论下一季度的利润,也不看走势图。我只观察企业本身。观察企业有什么意义呢?它使我必须去理解这个企业。有非常多的企业我无法理解。我能理解可口可乐,理解吉列,也理解箭牌口香糖,我能理解这些。我在这里所说的"理解"的意思是,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个企业10年或15年以后的状态。这才是"理解"企业。”
  多年以来,巴菲特这样那样说了很多,但这番话绝对可以称为他投资行为的精髓。我们看到巴菲特完全是按照经营企业的打算来选择投资目标的。
  巴菲特说这番话的时间是2008年,我们从“理解企业”一词很容易联想到他在2007年伯克希尔公司年报中提到的有名的四个投资标准,即能够理解的企业、有着长期适合发展的经济环境、卓越的可信赖的经营团队以及适当的价格。这和巴菲特在1977年提到的投资标准几乎完全相同。 30年的岁月过去,巴菲特的投资标准毫无改变地存留了下来。 30年里发生改变的只有巴菲特钱包的厚度。我们看到巴菲特除了“理解企业”,而且他对企业长期的发展环境和经营团队提出了要求,这无疑是在“经营企业”。
  一个赚钱的企业会受到竞争对手的反复攻击,没有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护城河)就无法生存下去。巴菲特用自己的投资标准来判断企业的“护城河”是否牢靠。GEICO和COSTCO就有着低成本的“护城河”,而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等的“护城河”则是世界性的品牌影响力和推广能力。这些都是维持一家企业成功运营的所必备的东西。
  众所周知,巴菲特有好几次“卖早了”,例如他对麦当劳的投资。但巴菲特认为他所投资的公司后来会上涨是理所当然的,因为那些都是有价值的公司,而巴菲特出售它们也绝不是因为它们已经到了高点,而是发现了更具潜力的公司急需资金去收购。所以巴菲特总是强调价值投资和长期持有,“不想拿10年的股票10秒也不要拿”。
  巴菲特的“经营企业”的态度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不买高科技股。那样的公司不确定因素太多了,他不想去冒险跨越那么高的“栏杆”。
  现在众多的企业都在追求上市,认为不上市就没有发展机会了,甚至把上市当成目的。我要提醒大家,这种作法有些舍本逐末,和巴菲特的投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发表使用。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肯德基曝炸鸡油4天一换 陷食品安全N重门·[财智]忽悠不断 黑幕频现,券商能否被信任
·[思想]周继坚:别让“陆地思维”毁了渤海湾·[思想]钮文新:紧缩货币“弊端”凸显
·[读书]《五常学经济》·[读书]投资尽可逆向思维 做人恪守道德底线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