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朱启臻 赵晨鸣主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5月
“我们村一共1880多亩土地,抛荒了的至少有四五百亩吧。基本上每家都有抛荒的土地,有的家里更是一块地也不种了,都出去打工或举家迁走了。”在中国农业大学朱启臻教授主编的《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中,四川省的一位村干部如是说。
类似的情景在书中反复被提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14亿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维系在如此脆弱的劳动力供给上。
农村劳动力这个蓄水池正被逐渐抽干
上世纪90年代,一位美国人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事实证明,中国有能力养活自己,不会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所谓的“中国威胁”并不存在。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民大规模离开土地,“谁”来养活中国面临着新的困境。
近年来,当我们为屡屡出现的“民工荒”而焦急,为人口红利优势正在丧失而担心时,很少有人将目光转向农村和农业,去思考那里所隐含着的深层次危机。2009年至2010年,朱启臻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展开了历时20个月的农村调查,足迹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追问“再过十年谁来种地”。
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劳动力”之前都会被加上“剩余”二字,成为中国经济得以高速增长的“超级后备军”。据朱启臻团队的实地调查和一些学者的研究分析,农村劳动力已经由过剩变为结构性短缺。特别是年轻人纷纷弃土地而去,老人和妇女成了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书中20个村庄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老龄化程度均达到30%以上,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56岁,年龄最长者为84岁。
农民离开土地的原因很简单,无非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时代,种一年地不如打一个月工,再加上农活辛苦、风险极大,农民自然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土离乡、告别农业。
农村劳动力这个蓄水池被逐渐抽干,农业不仅出现“农工荒”,种地的农民也因为比较收益低而缺乏积极性,这也许是中国农业面临的最大危机。政府每年都在力保粮食“几年增”,但对于农民而言,提高粮食产量实在没有多大的动力。此外,农民不去精耕细作,农产品的品质也难以得到保障。一些农民为了获取更高收益,滥用化学药品,还会造成食品安全问题。
粮食是由于供给少了才涨价
在《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对待农业生产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河北的一位农民直言:“现在家里也不指望庄稼的收入,不荒着就行了,能长多少算多少。”有人做过测算,如果农民在插秧时抱着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致使秧苗密度不够,那么产量从一开始就可能已经减少了10%。
去年以来,粮食价格不断攀升并突破2008年的历史高点,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对于农产品价格的大涨,很多人将其归因于天气灾害造成的减产、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中间环节过多、游资投机炒作等。但朱启臻在书中指出,“由于供给少了才涨价,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供给之所以减少,正揭示出“农业的深层次危机来源于农民和土地,土地在减少,耕地质量在下降;农民的地位低下,收入难以提高,由此导致的不种地、不认真种地或无力种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农产品涨价的根本原因”。
农民离开土地,“谁”来养活中国?像过去那样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为城市提供廉价农产品的政策肯定是行不通了。朱启臻教授认为,农业的本质在于其公益性或公共产品性,重视农业是政府的首要责任。政府要通过使农民得到实惠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要让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想法的“新型农民”能够在土地上收获足够的财富,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