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的两本书,都是讲幸福的。一本《有钱就幸福了吗》,另一本《幸福超越完美》。
写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如何克服阻碍,追求内心的平衡,但角度却各不相同。《有钱就幸福了吗》,文如书名,谈的是幸福与金钱的关系;而《幸福超越完美》,显然在说,完美主义有时恰恰是“不幸福”的根源。按照两本书的各自表述,你幸福了吗,这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正确的金钱观和积极的认识论。
这应该不难理解。在对待金钱上,人不同观念做法自然不同。例如,有人从小就被教育“钱要花在刀刃上,万不可大手大脚”;但也有人被灌输“钱乃身外物,钱聚人散,钱散人聚,舍不得花小钱,很难能赚大钱”。所以,你们去看,两个人自小其实就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能省则省者往往表现得小心谨慎、安分守己;而信奉小钱不去大钱不来者大多胆色过人、敢于冒进。所谓思路决定出路,谁更容易平平淡淡,谁更能发财致富,有些就这么冥冥之中被注定了。突然想起罗伯特·清崎,这些年来他始终不渝地推广其“富爸爸、穷爸爸”理念,目的还不是为了“财商教育,从早做起”吗?当然,不得不就此打住,今天我们不讲投资理财。
回到幸福感与金钱观的话题上,在《有钱就幸福了吗》一书中,作者布拉德·克朗茨和泰德·克朗茨认为,人们会感到很苦恼、不幸福,多半原因是来自对财富没有个正确的态度。例如,有的人有物质欲贪图虚荣,成天想着别人没有的自己要有,别人有的自己更应该要有。你说,他会幸福吗?还有些人是拜金主义者,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交朋友谈事情都有很强烈的目的性,而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本身。你说,他会幸福吗?不过也有的人,视金钱如粪土,到了那种无欲无求的地步,表面上无欲则刚,背地里犬儒主义,生活不再是生机勃勃地活着而是一种生物意义的“过活”,你说,他真的幸福吗?
“金钱到底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两位克朗茨共同问道。是呀,金钱除了能购买柴米油盐酱醋茶,满足吃喝玩乐拉撒睡之外,还能给我们营造一个舒适、宽松、自然的内心空间提供一种外在物质上的保障。记住,虽然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道理真真切切——钱财乃身外物,莫被金钱给奴役了。具体到方法论上,客观地讲,《有钱就幸福了吗》提出了个好问题,却没能给出个好答案。其结论无非也是: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投资你的个人关系、活在当下、生命在于运动、关掉电视、努力帮助有需要的人、花点时间算算我们的福分、保持乐观,此外也不排除在必要的时候,找一个私人的财务心理治疗师聊聊。
相比较而言,《幸福超越完美》一书从心理学领域反倒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应对完美主义,实现个人幸福。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拥有哈佛大学组织行为学博士学位,同时具有心理学、哲学专业知识背景。和桑德尔“公正课”、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样,由泰勒·本-沙哈尔本人教授的“幸福学”一直是哈佛大学颇受欢迎、受人追捧的热门课程。多年来,他一直在讲“如何要幸福”,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接触了数以千计压力巨大的学生、父母和职场人士后发现,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不仅是要幸福的,而且是要完美的——过分苛求完美恰恰导致了不如意、不顺心进而不幸福。
为此,泰勒·本-沙哈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则,在“完美主义”之外提出了一个“最优主义”的概念,这种区分将有助于我们剔除无谓的自责和要求,达致圆满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不过话说回来,如何来具体分辨这两个主义呢?
书中这样写道:完美主义者认为人生道路应该是一条笔直的直线;最优主义者则把人生看作不规则的、螺旋式上升的曲线。完美主义者恐惧失败;最优主义者把挫折和失败看作是最好的自我成长反馈。完美主义者教条、苛责、防备心强;最优主义者具有适应力、宽容、乐于接纳意见。完美主义者只关注结果,以致他们热衷于设定过高甚至不切实际的目标;最优主义者在奔向目标的同时,还会享受过程中美好的一切。泰勒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摒弃完美主义者“全有或全无”的极端思维,像最优主义者更善于接受并适应变化与不确定性,懂得随遇而安,做到“既来之,则安之”,那么人们将学会“悦纳”不完美和失败,同时迎接成功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后半句话固然是美好的愿望,但它足以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退一步有时真的能换来海阔天空!
你幸福了吗?轻轻地问一句,指不定能得来许多深深地思考。需要说明的是,《有钱就幸福了吗》和《幸福超越完美》并没有穷尽实现幸福的方法,而它们也未必一定是正解。例如,手头边还有一本来自台湾作者易圣华的《转弯遇见幸福》。总之,条条大路通罗马,幸福方法万万千,读了不少书,经历了不少事,对于幸福的理解就两句话:“尽人事,听天命,接受现实”和“有多少力,出多少活”。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