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之王:毁了世界的银行家》是一部视角独特的经济金融史,一部国际金融界大佬在大萧条中的群像。本书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如何根据巴黎和会的安排,重建金融体系,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大萧条”的故事。本书出版后曾获2010年普利策历史奖,金融时报和高盛最佳商业图书,《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等诸多殊荣。
知史可以鉴今,在金融市场发展史中梳理、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能更好把握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问:《金融之王》主要描写的是英、美、德、法的央行行长的决策和人生,现在中国、日本、俄罗斯、巴西等国家也活跃于世界经济的舞台,可不可以这么说:G20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发展而不是G8!
巴曙松:2008年的这轮金融危机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各国迅速达成一致,建立了各种沟通协调机制,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积极参与,以几乎步调一致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来全力应对金融危机,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无论是G8、G20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随着新兴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也是自然的事情。现有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基本反映的是《金融之王》这本书中描写的那段时间的全球经济格局,应当根据新的格局变化进行调整。
问:您认为中国有没必要建立一条现实意义上的华尔街?如果有,您认为应该在北京、上海还是深圳+香港?
巴曙松:如果就大楼的密集程度,中国的不少城市,高楼的密集程度已经不亚于华尔街了,金融中心不仅仅是要高楼密集,关键还是要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严格、金融机构稳健、金融人才密集。除此之外,都是浮云。
问: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金融评级机构的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在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金融市场的同时,信贷评级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巴曙松:评级机构在这次危机中受到很多质疑和批评,但是在金融市场上,也离不开评级机构这样一个角色,只是需要考虑对其机制体制进行适当的改革。在关于信用评级业改革的讨论中,最受关注的问题是利益冲突和经营模式。
目前金融界提出了对评级机构的许多改革设想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能否达到防止金融危机复发的行业主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金融危机的一个教训是,转移风险并不等于消灭风险。
当前评级机构的“卖方付费”模式带来现实的利益冲突,那么,一种改革设想即是切断付费者与具体评级机构的利益链条,由监管者将评级项目在合格评级机构中进行指派。指派机制或者是随机的,或者根据对评级准确性等绩效的考量。
美国参议员阿尔·弗兰肯(Al
Franken)在其提出的信用评级业修正案中倡议这种“集中指派”模式。《金融改革法案》没有立即采用这一修正案,而是提出要探寻一种独立的机制。
现代投资管理日益分工细化,在各环节的衔接中,独立而明确的风险指标和信息披露体系日益重要。在流行的投资管理框架中,出资机构(如退休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基金等)专注于资产配置,资产管理机构(如共同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则承接资产管理,专注于具体投资环节如选股等。
出资机构需要界定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的产品及风险特征,信用评级作为固定收益产品的风险指标,在出资机构和资产管理机构的衔接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金融机构也将其应用于机构内部投资纲领、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等环节。因此,在细分的金融市场上,改革后的评级机构依然有其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价值在。
问: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如何更深入的了解金融?
巴曙松:金融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理论与市场的结合,所以一个专业的金融学的学生,如果没有第一线的市场实践,对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理解往往还步入一个非金融专业的市场一线从业者,因此,从现实着手较好。
问:您在译者序中提到这本书是“一部视角独特的经济金融史”,那么您所说的“独特”都有哪些方面?
巴曙松:应当说,本书不是金融学理论教材,也不是关于金融危机的专题研究,而是通过介绍当时在欧美金融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四位中央银行家,来复原了一战后到“大萧条”那段国际经济金融史实,可以当作金融历史来看。
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是把金融理论和历史经验贯穿于多姿多彩的故事当中,少了死板气息,多了市场气息,这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也是本书获得“2010年普利策历史奖,《纽约时报》2009年年度十佳图书,彭博通讯社推荐的2009年十大最佳商业书籍等的原因,我想也是戴相龙理事长等多位领导推荐的原因
问:您对那段历史中的金本位制有什么看法?现在有观点认为:恢复金本位制才能解决当前的国际金融混乱,您对此有何看法?
巴曙松:这本书对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金本位制曾在19世纪末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全球范围内新的金矿发现刚好与经济增长适应。承诺纸币可以兑换为黄金,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助于树立对纸币的信心。但是危机时期当时的人们对于历史经验过于依赖,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改变。
我最近看到福布斯杂志的创始人史蒂芬福布斯,他预言五年后美联储可能会重新回归金本位,这当然是一位知名财经媒体人的个人判断,值得关注。实际上在这本书里其实很形象地展现了金本位是如何崩溃的,这个历程对研究当前的金融大势、未来美联储的走向很有借鉴意义
这本书中说,英国死守金本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英镑的地位。丘吉尔当财政部长期间,一直犹豫是否回归金本位,最终下决心时说:“如果英镑不能成为所有人了解并且信任的价值标准,那么不仅仅是大英帝国的商业,甚至整个欧洲的商业也都将以美元进行交易,而不是英镑。我认为这将是一个极大的不幸
问:您对近年来您所翻译的财经书,以及市场上的翻译过来的财经书印象深刻的有哪几部?为什么?
巴曙松:自己翻译过的书,当然投入的心血多,也就当然印象深刻,例如《美国货币史》、《大而不倒》、《危机经济学》,以及这一本《金融之王》。其实危机之后,不同类别的反思总结著作,有不少是值得好好看看的,例如保尔森的《峭壁边缘》、《大空头》等。
我推荐一本即将出版的优秀书籍吧。现在在中国金融圈,见面五分钟之内,你要是不谈到PE,那简直显得有些落伍了,这种狂热局面令人担心。目前我正在组织翻译描述黑石详细的成长经历的权威著作《资本之王》,已经进行第三轮校对修订了,慢工出细活,不着急,再琢磨一段时间,下半年应当是可以看到。
问:这次经济危机,美国是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危机,中国是因为出口影响实体经济,以及心理层面的波及导致的金融经济危机,这个说法您怎么看?
巴曙松:有道理,因为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传导路径不一样,这一点在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最为明显,但是到现在,这种危机冲击的差异性已经不太明显了,发展中国家在担心通胀压力,发达国家也开始要承受过度宽松流动性带来的通胀之苦了。
问:《金融之王》讲诉的主要是什么内容,是关于金融危机下抗争成功的例子还是对金融危机的详解和分析?
巴曙松:从具体的内容上看,本书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美国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如何根据巴黎和会的安排,重建金融体系,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大萧条”的故事。全书围绕英、美、德、法四个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行长展开,不仅如一部优美的传记,情节引人入胜;又如一部经济金融史。
问:这本书和其他类似书籍比如《世界是部金融史》有什么主要区别和特点呢?
巴曙松:《世界是部金融史》是追溯金融的进程,解读金融的力量和未来走向,比较宏观,也是陈雨露教授的最新著作;《金融之王》则主要聚焦于大萧条时期,聚焦于中央银行家这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是如何重建金融体系,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性的“大萧条”的故事。
问:金融之王
的封面是四个人站在地球上,那这四个人分别是谁?
巴曙松:英格兰银行行长蒙塔古·克莱特?诺曼、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本杰明·斯特朗、德国国家银行的亚尔马·沙赫特以及法兰西银行的埃米尔·莫罗。我个人认为,还应当加上凯恩斯这位十分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问:在金融的世界里,金融人员是否淘汰率很高呢?
巴曙松:金融业需要不断提高效率来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你看看一些电影,例如,《华尔街(1)》、《华尔街(2)》,应当可以了解一些大概,当然不同的岗位工作强度会不一样,与市场接触密切的岗位,压力更大一些,例如基金经理。
问:金融在中国的地位是不是太高了点,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包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来说?
巴曙松: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地位是指什么指标来衡量。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之前,有一些金融研究人员就批评说,美国的金融业过度膨胀,华尔街的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占到整个上市公司的盈利的比重太大,这是与实体经济的比重不相匹配的,因此预计危机可能要爆发,我认为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应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愿意承担这本图书的翻译工作呢?
巴曙松:我有意识地每年组织翻译一些有重要专业和现实价值的著作,例如弗里德曼成名作《美国货币史》、《大而不倒》和《末日博士鲁比尼的金融预言——危机经济学》,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经济在迅速崛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也在明显提升,但是,我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纵横开阖还是所知有限,特别是切入第一线的运作的了解,更是所知寥寥。这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基础工作,介绍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有利于中国的金融界了解全球金融运作的代表性权威著作。
多以客观的态度来阅读这些经典著作,这样可以避免我们陷入无知的自大,或者陷入无端的自卑,或者被不知所云的阴谋论所吸引而忽视了对市场规律本身的研究。
(经济参考网读书频道根据《新浪微博微访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