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个零和的游戏,炒家的利润来自一般人的亏损。如何止损,避免越陷越深,反过来,在牛市中如何止赢,见好就收,是投资人最大的考验。
近几个月来,通胀的抬头,给个人理财提供了很大的动力。银行的利息低于通胀,存款储蓄没有吸引力,手上有钱的人想投资,设法找理财攻略。面对琳琅满目的基金、保险业产品,以及各种类别的投资工具,有人信心十足,以为掌握了一些投资组合的原理,精挑细选后,一定会感动老天爷,赐予财富增值,尽享投资之乐。这种“战胜市场,舍我其谁”的豪壮,可能是一种相当普遍的人性的表现。
“美国人的看法是,如果你有相当的智慧并勤奋工作,自然应当赚到的高于市场平均的回报率,”一位前雷曼兄弟高管如是说。戈登·莫瑞,先后在高盛、瑞士信贷、雷曼兄弟几家华尔街大投行打拼了25年,现在与晚期脑癌斗争,日薄崦嵫的日子里,他和一位理财顾问丹尼尔·戈迪合写了薄薄的一本《投资答案》。
在华尔街,除了指数基金外,各种投资理财必定是以“战胜市场”为目标,追求要领先整个市场。但是莫瑞领悟出这是一厢情愿的预设的前提,不见得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当他知道大限不远时,决定把这个道理写下来,奉劝投资者应该追求平稳收益,累积的长期回报不逊于波动大的市场战略。这本只有93页的小书,立刻就上了亚马逊畅销书的排行榜。
莫瑞2001年退休时的个人资产主要集中在两大块:一块是利息收入免税的美国地方债,另一块是私募和对冲基金。当他把精力从替大公司和基金募集资金转到经营自己的资产时,
意外发现他对于资产的配置和如何倒动并不精明。这个投资组合看起来很平衡,有股票、有债券,事实上没有达到分散风险的作用。为了规避利息所得税,驱使他向低回报的地方债投资。在对冲基金资产内,也没有特别注意价值型的和成长型的均匀分配。
和许多人一样,莫瑞对理财有认知上的误区,人云亦云,自以为是。我们的认知来自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沟通,通过感官、直觉、记忆、想象、语言、思维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不免受到情绪的左右,产生偏差。莫瑞虽然在华尔街打拼了许多年,但对自己理财,他依赖的是一般人所谓的投资常识。习惯性地把最近经验当成规律,对最近获得的经验认为是最好的“前车之鉴”,而忽略长时期的“一般”性。由于过度自信,总是有人刻意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找印证目前现象的历史根据。而那些表面上很能服人的例子,不见得是最有分量的。还有一种普遍逃避现实的心理,一出现亏损,就想办法自圆其说,鼓励自己:坚持,再坚持,
抗战到底,绝不服输,持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执着与悲壮来应对套牢。
聪明的广告词带着威胁的调子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理了财,财就一定会对你青眼有加吗?为了推销某些产品,低劣的理财刊物充斥着哪些基金最受追捧、哪些股票最赚钱的软广告。做得比较成功的理财刊物,基本上是迎合大众心理,并不是告诉读者如何冷眼理性理财,而是让读者觉得自己所作出的理财决定,或是将要做的理财选择,是明智的,得到所谓专家们的认可,事实上加深了一般人认知上的误区。
矫正这些偏差,雇一位专业理财顾问可能有帮助,但这个人一定不能是基金或保险公司属下的人,不能是靠拿理财产品佣金过活的人,否则因利益驱动,他们不会把顾客的利益放置在首位。
莫瑞不主张频繁地倒动投资组合,但是半年一年之内来一次平衡还是必要的。如果一个基金表现出色,就值得仔细审视“为什么”,是不是该脱手了?卖掉市场上受追捧的明星,多买些表现平平的股票。一个投资者长时期能在最高点卖出和最低点买进是不太可能的,必须要有自律的套现,尤其是浮动率高的股票,只要达到百分之10%到20%的盈利目标,就该割爱。
莫瑞在大限将至时,体会到生有涯、学无涯。投资人自信可以胜过市场,是高估了自己知识的边界。抓住市场机遇,炒股或炒大宗商品,买低卖高,是专业行家搞的事,市场是个零和的游戏,炒家的利润来自一般人的亏损。在恐惧中,中小投资者经常自乱阵脚,如何止损,避免越陷越深,反过来,在牛市中如何止赢,见好就收,是投资人最大的考验。
人与钱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理性与非理性不停地斗争,有多少人彻底悟出能“舍”才能“得”呢?
(作者为前路透社驻纽约资深记者)